韓國電池提供一系列的電池檢測設備設計采取了猜測工作的電池測試。點擊下面的產品,查看范圍。
或者,您也可以致電0800 4 YUASA說話到本地韓國友聯電池專家探討的可用電池測試的范圍。
電壓和比重:
電壓(V)和比重(SG)是用來確定充電的電池的狀態的測量。電壓測量充電水平的快速簡便的方法,可以在兩個世紀的維護和免維護型電池進行。它是通過連接要么多計或電壓表和獲取電壓讀數進行。當使用電壓表或萬用表,總是將它連接觀測極性。濕度計測量電解液的比重,并表明電解質相比,水的密度。因為這需要訪問酸水塘它只適合用于維護電池的使用。測試方法
空載測試:
這是使用一個液體比重計或電壓表時,有對電池沒有電流消耗進行。的1.265至1.280的比重讀數顯示充滿電,而1.210的讀數為1.260表明電池應充電。如果密封免維護電池的穩定開路讀數低于12.5V它需要充電。
低負載測試:
這是通過使用一個多米或電壓表,而執行一個附件,如前燈,并采取了電壓讀數進行。在12V系統的電池應具有至少12.4V的燈上,如果電壓下降到低于這個水平的電池需要充電。這是很好的做法,套用高負載測試(見下文),以確定是否需要更換。
高負載測試:
這是通過使用高倍率放電機(負載測試儀)在完全充電的電池進行。該測試要求的電池的CCA的評估50%被保持15秒的時間。電池電壓應不低于9.6V整個15秒的測試。如果電池電量低于9.6V在測試過程中,應及時更換。
產品特點:
1) 防漏液,免維護 獨特結構設計實現完全密封,配合高效率氧氣重組技術,完成水分再生, 從而達到不需要加水及免維護之效果。
2)高效能,持久耐用
電池放電率十分低,室溫下(25℃)每月放電低于3%。內阻極低,具有優越的高率放電性能,提供強勁電力。正常浮充狀態下, 電池壽命可達12年以上(2V系列), 或 6-8年(6V/12V系列)。
UNION友聯電池內置安全閥及阻液片,可調節電池內部壓力及阻止腐蝕性氣體析出,使用安全可靠
蓄電池知識:
蓄電池剩余容量是用戶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它與整個供電系統的可靠性密切相關。蓄電池剩余容量越高,則系統可靠性越高。因此,如何在既不消耗蓄電池能量,又不影響用電設備正常工作情況下,實時地在線檢測蓄電池剩余容量,有著重要意義。
蓄電池是一個復雜的電化學系統,它在不同負載條件或不同環境溫度下運行時,實際可供釋放的剩余容量不同;而且隨著蓄電池使用時間增加,其容量也將下降。通常是根據蓄電池的電解液密度來估算剩余容量的,該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在蓄電池使用后期,隨著正負極板的腐蝕、斷筋,難以準確推算出剩余容量;同時,這種方法也難以適應目前廣泛應用的VRLA蓄電池的在線檢測。近些年常用的幾種蓄電池剩余容量檢測方法之中,對在線使用的蓄電池來說,內阻法對系統產生的影響最小,并可以在蓄電池整個使用期內準確測量,因此,內阻法被視為一種比較理想的方法。但在高噪聲情況下卻發現,實際所測得的蓄電池剩余容量精度不盡人意,因此,對高噪聲情況下蓄電池剩余容量在線檢測方法的改進勢在必行。
1 內阻法預測剩余容量的實施方案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蓄電池內阻與荷電程度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性。美國GNB公司曾對容量200~1000A·h,電池組電壓18~360V的近500個VRLA蓄電池進行過測試,實驗結果表明,蓄電池內阻與容量的相關性非常好,相關系數可以達到88%。隨著蓄電池充電過程的進行,內阻逐步減小;隨著放電過程的進行,內阻逐步增大。另外,隨著蓄電池老化,其剩余容量隨之下降,內阻也逐漸增大。蓄電池內阻與剩余容量的典型關系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蓄電池內阻與剩余容量的關系曲線
蓄電池完全充電(充滿)和完全放電(放完)時,其內阻相差2~4倍,變化率遠遠大于蓄電池端電壓變化率(約為30%~40%),因此,通過測量蓄電池內阻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其剩余容量。另外,對于在線使用的蓄電池來說,內阻法還有一個突出優點是對系統影響最小,可以在蓄電池整個使用期內準確測量。因此,不難看出內阻法最適合于VRLA蓄電池剩余容量的在線測量。
內阻法預測剩余容量的具體實施方案是:首先,將蓄電池充滿電(以2V蓄電池為例,充電至2.23V,浮充電流至10mA),然后,以0.1C的放電率使蓄電池放電,記錄下放電過程中內阻與剩余容量的大小。當蓄電池放電完畢(2V蓄電池放電至1.80V)便可獲得完整的放電曲線,即剩余容量與蓄電池內阻之間的對應關系。將此曲線存入蓄電池監控系統的FLASHROM中,在以后測試同型號、同規格的蓄電池時,處理器根據在線測試得到的內阻值,通過查表計算,得出其剩余容量。因此,這一方法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線測得蓄電池內阻。
蓄電池內阻測量原理如下:在蓄電池兩端施加一恒定交流音頻電流源Is,然后,檢測其端電壓Vo以及Is和Vo兩者之間的夾角θ。顯然,蓄電池的交流阻抗為Z=Vo/Is,而R=Z×cosθ即為我們所要獲取的蓄電池內阻值。其具體實現方案如圖2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