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揚中市14SH-13臥室雙吸泵廠家直銷
一、 DF型耐腐蝕多級離心泵概述
本型泵系單吸、多級、節段式離心清水泵。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適用于礦山、工廠及城市給水、排水用,供輸送不含固體顆粒及磨料,不含懸浮物的清水或物理化學性質類似于清水的其它液體。被輸送液體溫度為0℃~80℃。允許進口壓力為0.6MPa。輸送液體的物理化學性質有特殊要求時,亦可以根據用戶特殊要求改變泵的材質,使泵與所輸送液體物理化學性質相適用。
二、DF型耐腐蝕多級離心泵型號說明
本型泵在型號表示上有三種方法,舉例分述如下:
⑴150DF30×5
150——泵的吸入口直徑為150㎜。
DF——單吸、多級、節段式離心清水泵。
30——泵的單級揚程為30m。
5——泵的級數為5級。
⑵DF450-60/84×6
DF—— 單吸、多級、節段式離心清水泵。
450——泵的流量為450m3/h。
60——泵的單級揚程為60米
84——年號
6——泵的級數為6級。
⑶DF80-30×3
DF—— 單吸、多級、節段式離心清水泵。
80——泵的吸入口直徑為80㎜
30——泵的單級揚程為30m。
3——泵的級數為3級。
三、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的裝配與拆卸
1、泵的裝配
本型泵裝配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泵能否正常運行,并影響泵的使用壽命和性能參數,影響機組的振動和噪音,裝配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固定部分各零件組合后的同心度靠零件制造精度和裝配質量來保證,河北美耀泵業有限公司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應保護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不允許碰、劃傷,作密封劑用的二硫化鉬應干凈,緊固用的螺釘、螺栓應受力均勻。
(2)葉輪出口流道與導葉進口流道的對中性是依各零件的軸向尺寸來保證,流道對中性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泵的性能,故泵的尺寸不能隨意調整。
(3)泵裝配完畢后,未裝填料前,用手轉動泵轉子,檢查轉子在泵殼體內旋轉是否靈活,軸向竄動是否達到規定要求。
(4)上述檢查符合要求后,在泵兩端軸封處加入填料,注意填料環在填料室中的相對位置。
2、泵的拆卸
(1)拆卸按裝配相反的順序進行,拆卸時應嚴格保護零件的制造精度不受損傷。
(2)拆卸穿桿的同時應將各中段用墊墊起,以免各中段止口松動下沉將軸壓彎。
四、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的安裝
本型泵安裝時除滿足一般安裝技術要求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電機與水泵組合安裝時,應將泵聯軸器端軸伸向外拉出,再來保證泵和電機兩聯軸器之間的軸向間隙
(2)泵與電機兩軸心線應在同一水平直線上。
(3)泵只能承受自身內力,不能承受任何外力。
五、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的起動、運行、停車
起動:
(1)泵起動前應先盤動轉子,檢查轉子是否靈活。
(2)檢查電機轉向是否與泵一致。
(3)關閉泵出口閘閥,壓力表旋塞,用輸送的液體或抽真空系統排除吸入管和泵體內空氣。
(4)檢查泵與電機聯接螺栓的松緊程度和泵周圍的情況,使泵處于準備起動狀態。
(5)起動泵,待泵運轉正常后,打開壓力表旋塞,慢慢開啟泵出口閘閥,按出口壓力表讀數控制泵給定的揚程。
運行:
(1)本型泵靠內平衡機構平衡軸向力,平衡裝置有平衡液體流出,平衡液體由平衡水管接至吸入段或在平衡室處設置一短管,平衡液體經短管流向泵外,為保證泵正常運行,平衡水管不允許堵塞。
(2)本型泵滾動軸承均無冷卻裝置,軸承溫升變化反映了泵的裝配質量,軸承溫升不得高于環境溫度35℃,溫度不應高于75℃。
(3)本型泵轉子在運行中存在一定得軸向游動,應保證電機和水泵兩聯軸器端面間得間隙。
(4)泵在運行期間應定期檢查葉輪、密封環、導葉套、平衡盤、軸套得磨損情況,磨損量過大應及時更換
停車:
停車前應先關壓力表旋塞,慢慢關閉出口閘閥,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待出口閥關閉完畢后再停電機。
六、DF型多級耐腐蝕離心泵可能發生的故障及解決辦法
1、水泵不吸水,壓力表及真空表的指針在劇烈擺動 注入水泵的水不夠,吸入管路水管或儀表漏氣 再往水泵內注水或擰緊堵塞漏氣處;
2、水泵不吸水,真空表表示高度真空 底閥沒有打開,或已淤塞,吸入管路阻力太大,泵安裝高度太高 校正或更改底閥,清洗或更改吸入管路,減低吸水高度;
3、看壓力表水泵出水處是有壓力,然而水管仍不出水 出水管阻力太大,旋轉方向不對,葉輪淤塞;水泵轉速不夠 檢查或縮短水管及檢查電機,清洗葉輪;增加水泵的轉速;
4、流量低于預計水泵淤塞,密封環磨損過多,水泵轉速不夠 清洗水泵及管子,更換密封環,增加水泵的轉速;
5、水泵耗費的功率過大 填料函壓得太緊,填料函發熱,因磨損葉輪壞了,水泵供水量增加 擰松填料壓蓋,或將填料取出來打方一些,更換葉輪,調節閘閥降低流量;
6、水泵在工作過程中內部聲音反常,流量下降直到不出水 閘閥開得太大,吸水管內阻力太大,吸水高度過大,在吸水處有空氣滲入,所輸送的液體溫度過高 調節閘閥以減低流量,檢查泵吸入管內阻力,檢查底閥;減少吸水高度。擰緊堵塞漏氣處。降低液體溫度;
7、軸承過熱 沒有油或油臟,水泵軸與電機軸不在一條中心線上 注油或換油,把軸中心校準;
8、水泵振動 泵軸與電機軸不在一條中心線上或泵軸傾斜了 把水泵和電機的軸中心線對準;

今年1月份,
在國內主要城市,越來越多帶有“EV”或“Plug-in”符號的車輛出現在公路上,也許市民起初對這些車型很迷茫,但隨著媒體、車企大量的報道和宣傳,也就明白了這些車型就是所謂的新能源車。
在2012年的時候,國務院正式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明確以充電、驅動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將推進電動汽車和插電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作為重點工作。隨后,我們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起步,但這個時候主要還集中在比亞迪、上汽乘用車等傳統汽車領域。
隨著時間推進,新能源汽車發展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企業萌生了制造新能源汽車的想法。在2014年廣州車展媒體日,中國對外貿易中心集團總裁王潤生表示,積極發展和推廣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然升級為國家戰略,未來十年,我們將迎來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然而,未來十年不到,中國新能源造車就迎來運動式發展,漢能、中興、樂視……紛紛加入造新能源車的行列中,而當前,產能已經過剩。這注定是一場風險極大的造車賭博,誰將為此買單?
來自的力量
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中央一方面推出新能源補貼機制,另一方面實行新能源汽車準入資質。
前者按照已發布的國家標準對新能源制造企業和消費者進行補貼,在中央補貼的基礎上,一般情況下,地方也會按照1∶1的比例對這些車輛再次補貼。后者則是擴大了生產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數量,除了國內傳統汽車制造商可以生產和銷售新能源車以外,國家發改委新批準的新能源企業也可以生產和銷售。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發出12張新能源汽車準入“牌照”,還將繼續發出更多“牌照”。
此外,地方為了大力推廣新能源車,更是推出其他優惠措施。譬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可以有單獨的新能源牌照,不用像傳統汽車牌照一樣去“搖號”或“拍牌”;而在北方一些飽受霧霾侵擾的城市,新能源車可以在因霧霾限號的時間正常出行。
根據全國乘聯會發布的數據,2016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總體銷量為32萬輛,同比增長84%。其中純電動車銷售24萬輛,增長116%;插電混動銷售8萬輛,增長26%。
但是,這樣的補貼措施造成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對政策的嚴重依賴——國內當前的新能源市場主要由政策驅動,而非消費。
但是今年1月份,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2017至2018年新能源汽車執行新版補貼政策,補貼額度比2016年降低20%;2019至2020年中央及地方補貼標準和上限在2017年的基礎上再降20%。”毫無疑問,由于新能源補貼退坡機制的原因,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隨之而波動。
跨領域的造車行動
國內一自主品牌高管向記者表示:“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只要想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做成了。雖然結果可能不及預期,但方向上不會出錯。”
基于的大力支持,新能源車技術水平降低,以及市場對新能源市場前景的看好,其他行業一些野心勃勃的人士、公司開始了造車行動。比較出名的就是早的一批互聯網企業造車,如樂視網賈躍亭的樂視汽車、易車網李斌的蔚來汽車等,他們背后還有大量像京東、騰訊這樣的互聯網企業投資。
在互聯網企業發起一波造車勢力后,與汽車相關的零部件企業、工程公司也不甘落后。知名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先是收購了美國電動汽車公司Karma,隨后在國內又拿到了國家發改委第六張新能源汽車準入牌照。獨立汽車設計公司、整車開發解決方案長城華冠拿到了國家發改委的第三張準入拍照,并準備建設一座年產能5萬輛的新能源工廠。而在近期接受記者采訪的博郡汽車,其前身就是一家工程技術公司。
隨后,造車像“病毒”一樣傳染至其他行業其他領域。
做電器的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先后三次入股珠海銀隆,并成為珠海銀隆第二大股東。去年12月25日,中國制造高峰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董明珠在現場表示:“今天,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資產投入到銀隆里面去,因為我看到它是未來對中國制造強國之夢的一條必經之路。
今年4月6日,觀致汽車與宜賓市人民、奇瑞汽車、Quantum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及投資協議,四方將攜手在四川宜賓市建設包括新能源車在內的整車開發與制造基地。有知情人透露,五糧液集團旗下普什集團也出現在簽約儀式現場,作為宜賓市主要的國有企業,五糧液集團有可能就是這場協議造車的第五方。
不止如此,以金融為主要業務的中信集團旗下布局了造車業務——五龍電動車,以光伏為主要產業的漢能也亮相了旗下的新能源汽車……接下來,我們還能看到其他行業其他領域的造車行動,終匯聚成一場全國性的新能源造車運動。
產能已過剩
從全國汽車產能布局來看,除了港澳臺三地、以及青海、西藏兩省(自治區),國內各省市均有汽車制造基地布局。根據相關咨詢公司的調研,全國汽車目前確定的已建和在建產能達6358萬輛。當然,這個數據包含了低俗電動車和特種裝備車,雖然這些車型未被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全國乘聯會等機構承認,但這是實實在在的產能,包含各種材料及設備等生產資料和產品。
而在對未來中國汽車年銷量的預測中,不同機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3000萬輛、3500萬輛、4000萬輛……但是,很少有機構預測中國汽車市場年銷量能達到6000萬輛,這與國內經濟的發展程度、人民的消費水平以及環境承受能力密切相關。在2016年年底的中國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創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汽車產業處處長劉明向媒體表示:“從成熟國家的車輛飽和程度經驗來看,中國到2025年左右,汽車年銷量有望達到4000萬輛。”
年銷量4000萬輛,年產能6358萬輛,明顯供大于求,為什么國內汽車產能仍在不斷擴張呢?
從現實的情況來看,這一方面是因為國內各車企對未來發展有規劃,需要這么多產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地方對GDP竭盡全力地追求,希望借助汽車產業提振地方經濟,尤其是在房地產市場在被調控的情況。
在近期就有兩個非常典型的案例,一個是觀致汽車決定與宜賓市合作,計劃在宜賓市建一座年產能55萬輛的工廠,其中包含新能源汽車產能20萬輛;另一個是上汽乘用車在河南鄭州的60萬整車項目,更是受到河南省不遺余力地支持。
此外,在新建新能源汽車產能方面,國家發改委已發出12份新能源汽車準入資質,以每家的5萬輛產能計算,僅此就有60萬待建產能。而這些準入資質涉及全國各個省市,有知情人向記者透露:“這些材料都是由地方申報,國家發改委現在批復那么多資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平衡地方利益。”
新建產能,需要大量的資本、技術、人力、原料等各方面資源投入,建成后更是能貢獻大量產值。以上汽乘用車鄭州工廠項目為例,即便按年產出60萬輛整車計算,每年的產值也接近600億元,
但是,企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競爭中必定會產生優勝劣汰,也勢必會產生產能過剩,誰來承擔產能過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