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員
實施內部校準的人員, 可以是檢測設備的使用者 ,也可以是實驗室所在組織其他部門的人員, 要熟悉檢測設備 ,而且必須經過相關計量知識、技能等必要培訓 、考核合格并持證或者經過授權。
計量培訓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參加地方或部門組織的計量培訓考核的外部培訓考核方式 ,爭取每個校準項目都有兩人通過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的外部培訓、考核后持有計量員證的同時 ,也要采取外部培訓過的人員對其他參與內部校準的人員進行培訓的內部培訓考核的方式,保證每個參與內部校準的人員都能擁有多個的基本的計量知識。
二、儀器計量標準
儀器計量標準的量值溯源應滿足CNAS- 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第 5. 6 條“測量溯源性”的要求和CNAS - CL06《量值溯源要求》的要求 ,計量標準的溯源性是內部校準有效溯源的基本要求。配置計量標準和配套設備的時候 ,要按照校準方法和測量溯源性的要求 ,根據檢測實驗室的實際情況, 本著經濟合理的原則來進行配置 。
儀器計量標準是否通過高計量標準建標考核, 由實驗室向當地計量行政主管部門咨詢,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當地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執行。但是應對計量標準進行不確定度驗證、重復性和穩定性考核 ,建立計量標準履歷表。而且應該對標準的維護和正確的適用建立一套專門的程序 ,并規定程序和日程對計量標準進行期間核查,以保持其校準狀態的可信度。
三、儀器校準方法
儀器校準方法應優先采用標準的方法, 或部門計量規程( JJG) 或校準規范( JJF) ,而且可以選擇性執行, 其次可以選用標準或者行業標準中相應的檢驗和校準部分, 當沒有實施校準的標準方法的時候 ,可以使用知名的技術組織、有關科學書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自編方法、測量設備制造商推薦的方法等非標準方法。非標準方法使用前必須要經過確認,而且要轉化為實驗室文件。
編制內部儀器校準方法:對于專用的檢測設備的校準,很少有標準方法 ,所以常見的做法是編制內部校準方法 。編制內部校準方法要參照 JJF1071- 2000《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 , 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儀器校準所用標準器具: 準確度等級、 測量范圍;
儀器校準條件: 環境 ,準物質與試劑 ;
儀器校準項目: 與示值準確性相關的內容;
儀器校準方法: 校準項目的具體操作過程;
儀器校準的記錄與表達: 校準記錄格式, 校準報告的固定格式 ;
儀器校準周期;
被校儀器的符合性判定;
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
內部校準方法不強調通用性 ,而應該強調針對性和專一性 ,即本內部校準方法就是針對本檢測實驗室的某一特定被校設備。
四、儀器校準證書和不確定度
內部校準中必須要做好校準記錄, 校準記錄的內容應符合校準方法和 CNAS 認可準則的要求。校準記錄要有較長的保留期, 以備查驗和監控被校準儀器的穩定性。做好記錄以后實驗室可以不出具校準證書, 也可以出具簡化的校準證書。
內部校準活動應滿足CNAS 對校準領域不確定度的要求。實驗室應對開展內部校準的全部項目進行不確定度評估 ,而且要在校準記錄或者校準證書中報告不確定度 ,在校準記錄或校準證書中可以根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對其校準方法或相應條款給出符合性聲明。
五、能力驗證
CNAS -CL31 : 2011《內部校準要求》規定“實驗室應尋求和參加適當的能力驗證活動以對其實施的內部校準活動進行質量監控 ,當可能時,這些能力驗證活動應符合CNAS -RL02《能力驗證規則》的相關要求。”對于比較常用的通用計量器具,CNAS 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能力驗證計劃,因此, 實驗室可經常登錄 CNAS 網站查詢與本實驗室內部校準項目一致的能力驗證計劃, 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參加 。
對于應用領域比較窄的實驗室專用檢測設備 ,實驗室可以自行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質量監控。比如:行業間之間的比對, 可以自行組織相同行業內開展內部校準的檢測實驗室且擁有相同的專用檢測設備的進行比對 。
定期使用有證標準物質( 參考物質) 進行監控和/或使用次級標準物質( 參考物質) 開展內部質量控制。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進行在檢測和再校準。
實施內部校準的人員, 可以是檢測設備的使用者 ,也可以是實驗室所在組織其他部門的人員, 要熟悉檢測設備 ,而且必須經過相關計量知識、技能等必要培訓 、考核合格并持證或者經過授權。
計量培訓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參加地方或部門組織的計量培訓考核的外部培訓考核方式 ,爭取每個校準項目都有兩人通過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的外部培訓、考核后持有計量員證的同時 ,也要采取外部培訓過的人員對其他參與內部校準的人員進行培訓的內部培訓考核的方式,保證每個參與內部校準的人員都能擁有多個的基本的計量知識。
二、儀器計量標準
儀器計量標準的量值溯源應滿足CNAS- CL01《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第 5. 6 條“測量溯源性”的要求和CNAS - CL06《量值溯源要求》的要求 ,計量標準的溯源性是內部校準有效溯源的基本要求。配置計量標準和配套設備的時候 ,要按照校準方法和測量溯源性的要求 ,根據檢測實驗室的實際情況, 本著經濟合理的原則來進行配置 。
儀器計量標準是否通過高計量標準建標考核, 由實驗室向當地計量行政主管部門咨詢, 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當地計量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執行。但是應對計量標準進行不確定度驗證、重復性和穩定性考核 ,建立計量標準履歷表。而且應該對標準的維護和正確的適用建立一套專門的程序 ,并規定程序和日程對計量標準進行期間核查,以保持其校準狀態的可信度。
三、儀器校準方法
儀器校準方法應優先采用標準的方法, 或部門計量規程( JJG) 或校準規范( JJF) ,而且可以選擇性執行, 其次可以選用標準或者行業標準中相應的檢驗和校準部分, 當沒有實施校準的標準方法的時候 ,可以使用知名的技術組織、有關科學書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自編方法、測量設備制造商推薦的方法等非標準方法。非標準方法使用前必須要經過確認,而且要轉化為實驗室文件。
編制內部儀器校準方法:對于專用的檢測設備的校準,很少有標準方法 ,所以常見的做法是編制內部校準方法 。編制內部校準方法要參照 JJF1071- 2000《計量校準規范編寫規則》 , 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儀器校準所用標準器具: 準確度等級、 測量范圍;
儀器校準條件: 環境 ,準物質與試劑 ;
儀器校準項目: 與示值準確性相關的內容;
儀器校準方法: 校準項目的具體操作過程;
儀器校準的記錄與表達: 校準記錄格式, 校準報告的固定格式 ;
儀器校準周期;
被校儀器的符合性判定;
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
內部校準方法不強調通用性 ,而應該強調針對性和專一性 ,即本內部校準方法就是針對本檢測實驗室的某一特定被校設備。
四、儀器校準證書和不確定度
內部校準中必須要做好校準記錄, 校準記錄的內容應符合校準方法和 CNAS 認可準則的要求。校準記錄要有較長的保留期, 以備查驗和監控被校準儀器的穩定性。做好記錄以后實驗室可以不出具校準證書, 也可以出具簡化的校準證書。
內部校準活動應滿足CNAS 對校準領域不確定度的要求。實驗室應對開展內部校準的全部項目進行不確定度評估 ,而且要在校準記錄或者校準證書中報告不確定度 ,在校準記錄或校準證書中可以根據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對其校準方法或相應條款給出符合性聲明。
五、能力驗證
CNAS -CL31 : 2011《內部校準要求》規定“實驗室應尋求和參加適當的能力驗證活動以對其實施的內部校準活動進行質量監控 ,當可能時,這些能力驗證活動應符合CNAS -RL02《能力驗證規則》的相關要求。”對于比較常用的通用計量器具,CNAS 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能力驗證計劃,因此, 實驗室可經常登錄 CNAS 網站查詢與本實驗室內部校準項目一致的能力驗證計劃, 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參加 。
對于應用領域比較窄的實驗室專用檢測設備 ,實驗室可以自行采取其他方式進行質量監控。比如:行業間之間的比對, 可以自行組織相同行業內開展內部校準的檢測實驗室且擁有相同的專用檢測設備的進行比對 。
定期使用有證標準物質( 參考物質) 進行監控和/或使用次級標準物質( 參考物質) 開展內部質量控制。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進行在檢測和再校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