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校準周期的依據
校準周期的確定需要各種知識, 考慮多種因素。若超過一個周期, 可能引起質量特性的惡化, 那是由于機械磨損、 灰塵、 性能和實驗頻次等所致。對這些因素變化的敏感性取決于測量儀器的類型。質量好的,可能受的影響小一些;質量不好的, 可能受的影響大一些。因此, 各個實驗室應根據實際情況, 確定每種測量儀器的校準周期。
確定校準周期的依據是:
(1)使用的頻繁程度。使用頻繁的測量儀器, 容易使其計量性能降低, 故可以縮短校準周期來解決。當然,提高測量儀器所用的原材料性質、 制造工藝和使用壽命也是重要的手段。
(2)測量準確度的要求。要求準確度高的單位, 可適當縮短校準周期。各個單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 需要什么準確度等級, 就選擇什么等級。該高就高,該低就低,不盲目追求高準確度,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精度過低, 滿足不了使用要求, 給工作帶來損失, 也是不可取的。
(3)使用單位的維護保養能力, 如果單位的維護保養比較好, 則適當縮短校準周期;反之, 則長一些。
(4)測量儀器的性能, 特別是長期穩定性和可靠性的水平。即使同類型的測量儀器, 穩定性、 可靠性差的,校準周期應短一些。
(5)對產品質量關系較大的, 以及有特殊要求的測量儀器, 其校準周期則相對短一些;反之, 則長一些。
如何科學地確定校準周期?
統計法:根據測量儀器的結構、 預期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相似情況,將測量儀器初步分組,然后根據一般的常規知識初步確定各組儀器的校準周期。
對每一組測量儀器, 統計在規定周期內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數目,計算在給定的周期內, 這些儀器與該組合格儀器總數之比。在確定不合格測量儀器時,應排除明顯損壞或由用戶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儀器。如果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高,應縮短校準周期。
如果證明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則延長校準周期可能是經濟合理的。如果發現某一分組的儀器(或某一廠家制造的或某一型號)不能和組內其他儀器一樣工作時,應將該組劃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組。
小時時間法:這種方法是確認校準周期以實際工作的小時數表示。可以將測量儀器與計時指示器相連, 當指示器達到規定值時, 將該儀器送回校準。這種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優點是, 進行確認的儀器數目和確認費用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 此外可自動核對儀器的使用時間。例如我們
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連接計時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連續使用了多長時間,很方便管理。但是,這種方法在實踐中有下列缺點:
(1)當測量儀器在儲存、 搬運或其他情況發生漂移或損壞時,則不應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裝合適的計時器, 起點費用高, 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擾而需要在監督下進行, 又增加了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