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確定校準周期?
統計法:根據測量儀器的結構、 預期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相似情況,將測量儀器初步分組,然后根據一般的常規知識初步確定各組儀器的校準周期。
對每一組測量儀器, 統計在規定周期內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數目,計算在給定的周期內, 這些儀器與該組合格儀器總數之比。在確定不合格測量儀器時,應排除明顯損壞或由用戶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儀器。如果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高,應縮短校準周期。
如果證明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則延長校準周期可能是經濟合理的。如果發現某一分組的儀器(或某一廠家制造的或某一型號)不能和組內其他儀器一樣工作時,應將該組劃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組。
小時時間法:這種方法是確認校準周期以實際工作的小時數表示。可以將測量儀器與計時指示器相連, 當指示器達到規定值時, 將該儀器送回校準。這種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優點是, 進行確認的儀器數目和確認費用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 此外可自動核對儀器的使用時間。例如我們
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連接計時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連續使用了多長時間,很方便管理。但是,這種方法在實踐中有下列缺點:
(1)當測量儀器在儲存、 搬運或其他情況發生漂移或損壞時,則不應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裝合適的計時器, 起點費用高, 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擾而需要在監督下進行, 又增加了費用。
比較法:當每臺測量儀器按規定的的校準周期進行校準,將校準數據和前幾次的校準數據相比, 如果連續幾個周期的校準結果均在規定的允許范圍內,則可以延長它的校準周期;如果發現超出允許的范圍,則應縮短該儀器的校準周期。
圖表法:測量儀器在每次校準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同一校準點,將它們的校準結果按時間描點,畫成曲線,根據這些曲線計算出該儀器一個或幾個校準周期內的有效漂移量,從這些圖表的數據中,可推算出佳的校準周期。
常見疑問解惑Q&A
1.實驗室設備的校準周期可以自己規定嗎?
一般設備校準后證書上都會推薦一年一校準,有人說一些設備事完全不用每年都校準的。設備的校準周期可以自己規定嗎?如果按自己規定的周期校準的話評審組認可嗎?
好是自己規定校準周期,因為校準周期是和設備的使用情況相關的。校準周期可以自己確定,但同時還要參照國內的計量法要求(如果你們申請的是CNAS認可)。其實在標準(ISO/IEC 17025:2005)5.10.4.4中明確指明,校準證書不應該包含校準間隔的建議,但是如果與客戶有協議,或被法律明確規定的除外。 所以,可以調整設備校準周期,但前提是你們必須給出調整后的合理依據,否則,審核時仍然不會被接受。
2.校準的問題應該問儀器設備公司嗎?
校準公司不了解設備的使用頻率、保養情況、使用環境等因素,他給你定的校準周期相對不合理,比如一把鋼尺,保管得很好,一年就用兩三次;另一把鋼尺,隨便放工作臺上,一天8個小時都在用;校準公司給的校準周期肯定都是1年1次,這樣對把尺子校準周期太短了,對第二把尺子校準周期又太長,三五個月可能就失準了。僅對于企業實驗室,第三方實驗室因為要通過資質認定,要求不一樣,可能很多設備都需要。
3.校準周期和期間核查的聯系?
有規定在校準周期內,設備維修、跟關鍵換零部件、儀器遷移等要重新校準,在校準周期內還要進行設備的期間核查,來保證設備的穩態和準確性。如果設備,這里指的是設備而不是尺子、圓規等,自己定義校準周期則要小于規定的周期。
實驗室可以根據儀器特點,使用頻率等等特性,自定義校準周期,只要保證設備處于正確使用狀態,能達到預期使用即可。 通常需要提供期間核查等措施,來證明儀器處于良好狀態。 但校準周期也不是越長越好,因為時間越長,不確定度性越大。
統計法:根據測量儀器的結構、 預期可靠性和穩定性的相似情況,將測量儀器初步分組,然后根據一般的常規知識初步確定各組儀器的校準周期。
對每一組測量儀器, 統計在規定周期內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數目,計算在給定的周期內, 這些儀器與該組合格儀器總數之比。在確定不合格測量儀器時,應排除明顯損壞或由用戶因可疑或缺陷而返回的儀器。如果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高,應縮短校準周期。
如果證明不合格儀器所占的比例很低,則延長校準周期可能是經濟合理的。如果發現某一分組的儀器(或某一廠家制造的或某一型號)不能和組內其他儀器一樣工作時,應將該組劃為具有不同周期的其他組。
小時時間法:這種方法是確認校準周期以實際工作的小時數表示。可以將測量儀器與計時指示器相連, 當指示器達到規定值時, 將該儀器送回校準。這種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優點是, 進行確認的儀器數目和確認費用與使用的時間成正比, 此外可自動核對儀器的使用時間。例如我們
使用某公司的示波器,不用連接計時器,可以直接在示波器上查到連續使用了多長時間,很方便管理。但是,這種方法在實踐中有下列缺點:
(1)當測量儀器在儲存、 搬運或其他情況發生漂移或損壞時,則不應使用本方法;
(2)提供和安裝合適的計時器, 起點費用高, 而且由于可能受到使用者干擾而需要在監督下進行, 又增加了費用。
比較法:當每臺測量儀器按規定的的校準周期進行校準,將校準數據和前幾次的校準數據相比, 如果連續幾個周期的校準結果均在規定的允許范圍內,則可以延長它的校準周期;如果發現超出允許的范圍,則應縮短該儀器的校準周期。
圖表法:測量儀器在每次校準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同一校準點,將它們的校準結果按時間描點,畫成曲線,根據這些曲線計算出該儀器一個或幾個校準周期內的有效漂移量,從這些圖表的數據中,可推算出佳的校準周期。
常見疑問解惑Q&A
1.實驗室設備的校準周期可以自己規定嗎?
一般設備校準后證書上都會推薦一年一校準,有人說一些設備事完全不用每年都校準的。設備的校準周期可以自己規定嗎?如果按自己規定的周期校準的話評審組認可嗎?
好是自己規定校準周期,因為校準周期是和設備的使用情況相關的。校準周期可以自己確定,但同時還要參照國內的計量法要求(如果你們申請的是CNAS認可)。其實在標準(ISO/IEC 17025:2005)5.10.4.4中明確指明,校準證書不應該包含校準間隔的建議,但是如果與客戶有協議,或被法律明確規定的除外。 所以,可以調整設備校準周期,但前提是你們必須給出調整后的合理依據,否則,審核時仍然不會被接受。
2.校準的問題應該問儀器設備公司嗎?
校準公司不了解設備的使用頻率、保養情況、使用環境等因素,他給你定的校準周期相對不合理,比如一把鋼尺,保管得很好,一年就用兩三次;另一把鋼尺,隨便放工作臺上,一天8個小時都在用;校準公司給的校準周期肯定都是1年1次,這樣對把尺子校準周期太短了,對第二把尺子校準周期又太長,三五個月可能就失準了。僅對于企業實驗室,第三方實驗室因為要通過資質認定,要求不一樣,可能很多設備都需要。
3.校準周期和期間核查的聯系?
有規定在校準周期內,設備維修、跟關鍵換零部件、儀器遷移等要重新校準,在校準周期內還要進行設備的期間核查,來保證設備的穩態和準確性。如果設備,這里指的是設備而不是尺子、圓規等,自己定義校準周期則要小于規定的周期。
實驗室可以根據儀器特點,使用頻率等等特性,自定義校準周期,只要保證設備處于正確使用狀態,能達到預期使用即可。 通常需要提供期間核查等措施,來證明儀器處于良好狀態。 但校準周期也不是越長越好,因為時間越長,不確定度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