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六秩砥礪,匠心鑄魂。自1965年扎根寶雞,秦川機床始終扛鼎中國工業母機自主創新大旗。從三線建設的荒灘創業,從齊衛民團隊攻堅克難到Y7032A斬獲國家大獎,從埋頭苦干、苦練技藝到持續攻克RV減速器、五軸加工中心等“卡脖子”技術——每一步印記,彰顯了秦川人踐行“裝備報國”使命擔當的生動寫照,亦是中國制造砥礪前行的精神縮影。
集團公眾號陸續推出《60年印記》系列故事,致敬60載躬耕大國重器的堅韌與榮光。
如果以十年為一個階段來劃分國企改革的歷程,那么,1988年到1998年,無疑是國企改革最為迫切而又艱難,最為混亂而又充滿突破的十年。
這一時期,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與市場經濟的浪潮激烈碰撞:一方面,國企背負著人員冗余、債務沉重、產權不清的歷史包袱,“等靠要”的思維尚未完全打破,改革中出現的承包制變形、短期行為泛濫等問題讓局面更顯混亂;另一方面,市場競爭的倒逼、“抓大放小”戰略的提出,又讓改革在混沌中孕育著新的生機。而就在這新舊體制的撕扯與陣痛中,現代企業制度的探索撕開一道光亮的口子。
從計劃經濟體制束縛中艱難突圍走來的秦川人牢牢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1994年11月7日,工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00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成為當時陜西省2家入選單位之一。
圍繞“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這一總方針,秦川出臺《關于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的方案》,《方案》提出,秦川機床廠原經營生產系統以國有資產為主體,選擇吸收2~3個企業法人投資,組建為秦川機床有限責任公司(名稱待定),原國有資產部分占新組建的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額的51%,余下的49%由2~3個企業法人出資認購。
秦川機床有限責任公司下屬若干廠,公司內部實行模擬法人機制和市場化運作,運用市場經濟規律理順各廠配套之間、協作之間、生產與輔助生產之間、技術與生產之間等各類經濟關系;通過一把手的選擇,一套指標體系,一個長遠發展規劃來管理和調控模擬法人。
秦川機床廠原生活后勤系統根據不同情況分離出去,學校、醫院、幼兒園其資產、人員整體劃給寶雞市政府改為非盈利的事業法人;膳食處、行政處、液化氣管理處、勞動服務公司等改建為由秦川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以原住宅資產為主體,成立由秦川機床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房地產經營公司。
完善企業法人制度,明確法人財產權;起草企業章程;成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一套契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治理架構躍然而出。
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后,秦川緊扣市場脈搏,主動調整產業布局、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升級產品矩陣,構建起內部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動力源泉與良性循環。公司率先與國內用戶簽訂《質量保證聲明》,以契約形式強化質量承諾;同步在企業內部深入開展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行動,并推行員工工資掛鉤考核機制,對核心技術人員增設“獎勵性崗位津貼”。一時間,企業上下熱情噴發。改制試點兩年來,企業效益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作為全國十戶國企改革先進典型,秦川受到中宣部、國家經貿委等聯合表彰。《人民日報》更是發表《抓重點、破難點、建機制》評論員文章,對公司的改革與發展給予報道。
每一次時代轉折都孕育著未知的機會;每一次沖破桎梏都激蕩著前行的力量,而對機遇的敏銳捕捉與堅定踐行,則是秦川改革成功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