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電池作為新能源產業鏈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與合規性備受關注。歐盟CE認證作為電池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強制性準入要求,涵蓋技術標準、環保規范及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歐盟CE認證的核心法規與更新要點
法規框架
核心法規:歐盟新電池法規(E0)2023/1542已于2023年8月生效,取代原有電池指令2006/66/EC,并于2025年8月18日
全面實施。該法規對電池分類(便攜式、工業、電動汽車電池等)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包括有害物質限制、碳足跡聲明、回收體系等。
協調標準:電池CE認證需符合EN 62133(便攜式電池安全)、EN 50604-1(輕型電動車電池) 等標準,同時需滿足電兼容(EMC)及低電壓指令(LVD)。
關鍵更新 (2024-2025年)
有害物質限制:汞、鎘、鉛等重金屬含量進一步收緊,如便攜式電池鎘含量≤0.002%,鉛≤0.01%(鋅空氣紐扣電池豁免至2028年)。
標簽與追溯:2026年8月起需標注二維碼及回收信息,2027年2月引1入、“電池”電子記錄系統。
碳足跡要求:電動汽車電池及工業電池需提交碳足跡聲明,2025年2月后強制執行。
二、 CE認證實施流程與核心環節
認證路徑規劃
適用標準確認:根據電池類型選擇對應指令。例如,儲能電池需符合EN 50604-1,而消費類鋰電池需通過EN 62133-2測試。
認證模式選擇:通常采用“內部生產控制+第三方測試"”(模式A+D1),高風險產品需公告機構(Notified Body)介入。
測試與評估
安全測試:
電氣安全:短路、過充、過放、高溫測試(如EN 62133-2要求55°℃C環境下的外部短路)。
機械安全:振動、跌落、擠壓測試(如1米高度自由跌落,13kN擠壓壓力)。
環境適應性:溫度循環(-20℃℃~70℃)、熱沖擊(130℃C維持30分鐘)。
環保合規:檢測重金屬含量(鉛、鎘、汞)及RoHS指令限制物質(如鄰苯二甲酸酯)。
技術文件準備
必備文件:產品規格書、電路圖、BOM表、風險評估報告、符合性聲明(DoC)。
特殊要求:工業電池需提供碳足跡計算模型及回收成分證明:電動汽車電池需包含電池管理系統(BMS)數據(如健康狀況、壽命預測)。
CE標志加貼與市場準入
通過認證后,電池需加貼CE標志(高度≥5mm) ,并在技術文件中注明認證機[構編號。
自2024年8月18日起,無CE標志的電池產品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
三、企業常見挑戰與應對策略
技術難點
標準迭代:EN 62133-2:2017較舊版增加紐扣電池測試、熱濫用時間延長至30分鐘,企業需更新設計工藝。
供應鏈管理:原材料需符合REACH附錄XVII限制,建議建立供應商合規審核機制。
成本與周期優化
測試周期:常規認證需3-6周,復雜產品(如儲能系統)可能延長。企業可通過預測試篩選關鍵風險點。
費用控制:合理利用現有認證(如IEC 62133) 的測試數據,減少重復項目。
長期合規策略
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從原材料采購到回收的追溯體系,滿足電池(2027年)的數據要求。
綠色轉型:提前布局低碳生產工藝,應對2025年碳足跡強制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