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平臺的質量要求也不一樣,其中檢驗鑄鐵平臺對精度要求較高,鉚焊鑄鐵平臺對精度要求低,實驗鑄鐵平臺一般是拼接使用,如果震動大的情況下還要和地面澆注在一起;研磨鑄鐵平臺選用球鐵材質,其精度和光潔度是鑄鐵平臺中要求高的。 鑄鐵平臺的使用壽命很長,只要采用正確的方法使用和保放,鑄鐵平臺工作面的精度可以保持使用2年以上,鑄鐵平臺精度降低時可以通過調試或刮研工藝恢復,鑄鐵平臺本身的使用壽命可以達到50-100年。
消除鐵地板內應力的方法,主要通過熱處理和機械處理等手段,以緩解或消除鑄造、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內部應力,避免后續使用中出現變形、開裂等問題。以下是常見的方法:
1. 自然時效(自然放置法)
原理:將鑄造后的鐵地板在露天環境中放置數月至數年,利用自然環境的溫度變化、濕度差異等,使內部應力緩慢釋放。
特點:成本低、操作簡單,但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僅適用于對生產周期要求不高的場景。
2. 人工時效(熱處理法)
這是工業生產中常用的方法,通過控制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冷卻速度,加速內應力的釋放:
低溫時效:將鐵地板加熱至 100-250℃,保溫一段時間后緩慢冷卻。適用于消除加工后的殘余應力,避免變形。
高溫時效(退火處理):加熱至 500-650℃(鑄鐵的相變溫度以下),保溫數小時后隨爐緩慢冷卻。能有效消除鑄造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內應力,是消除鐵地板內應力的主要手段。
3. 振動時效(振動消除法)
原理:對鐵地板施加一定頻率和振幅的機械振動,使內部應力集中區域發生微觀塑性變形,從而釋放應力。
特點:節能、周期短(通常數小時即可完成),對大型或不便搬運的鐵地板尤為適用,且不會改變材料的力學性能。
4. 機械拉伸或加載法
原理:通過對鐵地板施加外部拉力或壓力,使材料產生一定的塑性變形,抵消內部殘余應力。
適用場景:多用于形狀較規則的鐵地板,可針對性消除特定方向的應力。
5. 溫差時效法
原理:利用局部加熱或冷卻產生的溫差,使材料內部產生反向應力,抵消原有內應力。
特點:操作相對復雜,需控制溫差范圍,避免產生新的應力。
在實際生產中,人工時效(高溫退火) 和振動時效應用廣泛,前者適合批量處理鑄造后的鐵地板,后者適合大型構件或工期緊張的場景。選擇具體方法時,需根據鐵地板的尺寸、材質、應力分布情況及生產需求綜合判斷,以達到較佳的應力消除效果,保證其使用精度和壽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