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獅子口中那顆石球在工匠的巧手下自如轉動,仿佛隨時會從口中躍出,這正是千年石雕技藝的生命力所在。
在江蘇某村的入口處,一座歷經百年風雨的石牌坊曾因車輛碰撞面臨坍塌風險。勤緣石業的修復團隊站在10米高的架子上,用軟毛刷輕輕拂過雕刻紋路,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毫米級守護”。
他們放棄了傳統的鋼柱支頂方案,創新性地采用“樹脂粘結+碳纖維布加固”技術,既恢復了承重能力,又最大限度保留了文物原貌。
這一幕正是中國傳統石獅雕刻技藝在當代傳承與創新的縮影。
01 千年技藝,現代傳承
石獅雕刻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作為中華民族的祥瑞之獸,石獅子被賦予了威嚴與吉祥的雙重寓意。
在嘉祥,這一技藝起源于東漢畫像石刻,至今已有1800多年傳承。鼎盛時期,當地石雕產業年銷售收入達50億元,利稅超4億元,從業人員近10萬人。
與南方石雕相比,北方石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分析認為,嘉祥石雕具有北方特色,崇高威嚴、古樸渾厚,線條剛直簡潔。
這種風格的石獅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
近年來,隨著環保壓力加大和市場需求變化,石雕行業面臨著的挑戰。傳統露天作業方式難以為繼,石雕企業數量從數百家銳減至約80家。
面對困境,嘉祥縣出臺了“退城入園”政策,引導產業升級。


02 技術賦能,老樹新枝
在產業變革的大潮中,勤緣石業選擇了一條差異化道路——技術升級與數字化轉型。
公司率先引入3D智能設計系統,讓客戶在安裝前就能可視化調整樣式、尺寸及雕刻圖案,大大減少了現場修改成本。
在石獅的制作上,勤緣探索出了 “半手工半機械” 的獨特工藝。采用數控雕刻技術進行初步塑形,確保每個作品的精確度,再由經驗豐富的匠人進行手工精修,賦予石獅藝術的靈魂。
在嘉祥,被譽為“中國雕刻之鄉”的當地,大約有3萬人從事雕刻行業。數控雕刻機的引入,改變了傳統手工技藝的生產模式。
勤緣石業介紹:“提高效率至少在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多。比如在石橋、石欄板見到的雕刻產品基本能達到百分之九十的作業量。”
03 匠心堅守,文脈延續
盡管現代技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石獅雕刻的核心仍然是匠人的技藝與藝術修養。
勤緣石業孫師傅輕談到創作過程時說:“先有概念,再去根據你的概念,去規劃、設計。設計完之后,再去做里邊的一個骨架,再去加泥,把你的概念變成一個立體的、具象的。”
勤緣石業強調,一組造型徹底做出來要花很長時間,因為在制作過程中,創作者要先推敲,再做一段時間,然后放一段時間之后再繼續做,會有一個沉淀的過程,直到作品最終滿意。
這種匠心也體現在對歷史文物的修復上。在江蘇某村石牌坊的修復過程中,勤緣團隊不僅修復了石頭,還還原了文化符號。
他們發現牌坊浮雕上瑞獸紋樣象征村莊人丁興旺,蓮花基座寓意清廉家風,殘缺的“孝悌忠信”碑文與當地清代鄉約一致。
04 市場新機,未來之路
面對傳統建筑市場需求下降的變化,石雕企業積極開拓新市場。
近年來,鄉村振興為石雕產業注入了新活力。村口石牌坊成為鄉村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不僅美化村容村貌,更承載著弘揚鄉風文明的功能。
與此同時,石雕+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也在各地興起。麒麟覓境藝術館等項目的落地,為石雕技藝提供了新的展示平臺,吸引了眾多游客。
在外貿方面,勤緣石業創新推出的“模塊化預制+現場組裝”模式,使現場安裝效率比傳統方式提升40%。
公司采用“模塊化嵌入式連接”技術,解決了跨國運輸中的結構安全問題,使石雕作品能夠完好無損地運往全球各地。
在嘉祥石雕文化產業園內,數控設備的精準切割聲與手工匠人的雕刻聲交織在一起。
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師傅輕輕撫摸著剛完工的石獅,感慨道:“機器做形,手工做魂。沒有生命的石頭,只有在匠人手中才能活起來。”
他的腳下,一座新完成的石獅目光炯炯,仿佛隨時準備躍身而起,守護一方水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