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業動態】隨著農民生活的巨大改變和消費水平不斷,農村生活污染已經成為生態文明的威脅。而農村治污基礎設施、制度相對薄弱的短板也正城鄉生態差距日漸拉大。在長江流域率先推進城鄉生活污染同治迫在眉睫。
部分農村河道成下水道長江仍待補齊治污短板
近日,相關媒體深入長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湘青渝貴皖等地基層農村調研了解,由于農民生活的巨大改變和消費水平不斷,農村生活污染已經成為當前全流域污染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農村治污基礎設施、制度相對薄弱的短板也正城鄉生態差距日漸拉大。很多受訪專家和干部建議,在長江流域要率先推進城鄉生活污染同治,全力構建農村生態文明。
據了解,長江流域很多省份自2010年開始實施農村連片整治示范項目到目前基本實現全覆蓋,、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資金,農村生活污染治理正在進行時。但一些地方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狀況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長江中游一個濱江鄉鎮的一名村醫介紹,如果沒有刮風,村子里面惡臭味嚴重時,關上窗戶也沒有用。前來村醫務室就醫兩名村民告訴記者,就連村子附近水井打上來的地下水也不能飲用。而正在自己家門口洗衣服的一名村民表示,下雨時候,地面上經??梢钥吹椒褐菽奈鬯樦值劳?,這樣的日子他們不得不習慣。
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附近一處口的山坡,已成為當地居民的天然場,各種塑料袋、爛菜葉、廢紙箱等已經堆成了一座小山,臭味撲面而來。居民吳利強說到:找不到地方倒,只有往這里堆,天氣漸漸熱了,再沒人來處理,這塊土壤都要被腐蝕了。
在生態十分脆弱的長江上游一些地方,小集鎮、村莊沿河排污口近年來越來越多,有的旱廁就建在河邊。冒泡的生活污水夾帶著甚至糞便直沖下去,溪流與河道成了下水道引來蒼蠅嗡嗡亂竄,還有散養的豬牛羊在其間亂拱。
長江上游一些地方干部無奈地說,隨著盛夏旅游旺季到來,騎行、徒步、自駕游人士將蜂擁而至。屆時,路邊、野地塑料袋、飲料瓶等生活與公路呈平行帶狀分布,衛生狀況更糟糕。
據環保部統計,專家分析,造成圍村污水橫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農村綜合治理投入大,慢。據九三學社貴州省委統計,目前在鄉鎮(村)處置遵循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原則,但地理、交通等條件造成治理的客觀困難。即使在村民集中居住的地方,一些污水處理廠,造價近100萬元一個,但受益人口只有100戶左右。
在長江流域三農大省湖南,到2015年湘江流域建制鎮的污水處理率只有三成多一點,雨污混流的排水口多達991個,建制村基本處于自然排放狀態這種情況,在長江流域比較普遍。
湖南省長沙縣環保局局長楊喜平介紹,長沙縣有四、五十萬農業人口,對農村處理已經投入8000多萬,這些錢主要用來做管網建設和,同時也向市場購買服務。一方面,基礎管網投資大,成本高。目前購買服務的一家企業在黃花鎮做為期30年的污水處理項目,其次,群眾和地方農村生活污染觀念淡薄。
在農村,大部分群眾沒有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與自身的生活和發展密切相關。大家對與自己生活密切的環保行為不能積極參與,履行責任和義務。重慶市環保局一位干部說,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一些地方在生態治理中重城市、輕農村,城鄉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出現差距不斷被拉大。
受訪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農村生活污染問題是長期以來城鄉生態文明建設不同步的重要之一。建議將城市與農村統籌考慮,以農村生活污染治理為契機,從如下層面在長江流域率先推進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生活污染同步發展。
一是推進有農村特色的分類。目前農村的減量靠露天焚燒,處理靠簡易填埋,都會造成污染,還有一些地方生活分類選擇終端分而不是源頭分,代價昂貴,效果也不好。對農村來說,分類很重要。代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住房城鄉建副局長戴海蓉說。
戴海蓉介紹,湖南省石門縣壺瓶山鎮在試點中,著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