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天就像漂亮的蝴蝶向復蘇綻放的綠草花朵偏偏舞來,各行各業的經濟狀況也在此時開始復蘇,忙忙碌碌,一片大好景象。生物質能源行業也不例外,國家對生物質能源行業的大力支持,尤其在低碳環保、節能減排這方面,國家每年也是下撥大量資金,鼓勵社會開發新能源項目。
生物質能源是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后固定和貯藏在生物體內的能量。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質是農林業生產過程中除糧食、果實以外的秸稈等木質纖維素。以秸稈為主的生物質轉化為電能、熱能、燃油等能源的價值及由此帶來的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產值超過2000億元。
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強調,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著力發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氣、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以下是我國生物質能發展趨勢分析: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朱明表示,我國生物質能發展已初具規模,目前國內可作為能源利用的秸稈和農產品等可加工剩余物折合約4.3億噸標準煤 /年。2013年,國內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850萬千瓦,年發電量370億千瓦時;生物燃料乙醇產量200萬噸/年,生物柴油50萬噸/年;生物質成型燃料利用量約800萬噸/年;包括沼氣在內的生物質燃氣利用量約160億立方米/年,生物質能利用總量約3500萬噸/年標準煤。
據了解,2013年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論壇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三條基本原則:第一,要以人為核心,注重質量的城鎮化;第二,尊重農民意愿,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還要保障糧食安全。第三,集約、低碳、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業界專家普遍認為,上述三項原則也為生物質能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生物質能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到2015年,我國生物質能年利用量超過5000萬噸標準煤。其中,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780億千瓦時,生物質年供氣220億立方米,生物質成型燃料1000萬噸,生物液體燃料500萬噸。然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我國生物質能儲量豐富,且生物質能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應用市場仍有待進一步拓展。
按照現在的技術水平,約占生物質組分1/3的木質素只能以燃燒或熱解的辦法用于能源。未來,氣化—合成技術則能將木質生物質原料高效轉化為高品質的生物柴油、輕質油以及航空煤油。這項項技術革命帶來的生物質原料革命,有可能使中國近億公頃邊際性土地成為廣袤的生物質油田。
引導市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骨干企業,向生物質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聚集,以裝備制造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為目標,規劃、研發、生產、銷售生物質顆粒機設備,形成生物質能源裝備全產業鏈和相關設備、產品集散地,輻射東北三省,面向全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