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鎮耶拿Jeona就是著名的卡爾. 蔡司光學的故鄉。也許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卡爾. 蔡司(Carl Zeiss ,1816~1888)一個高中畢業的學徒工將會在這里創造一個世界光學巨人。
靠著多年的對光學和化學興趣,卡爾在學徒滿之后長期的在當地的耶拿大學旁聽。在1846年卡爾. 蔡司正好30歲的時候,他創辦了一個工作室,有20個雇員,早期產品是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由于得益于兩位科學家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的幫助,蔡司廠
光學鏡頭的質量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二戰以前設在
德累斯頓的生產車間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照相機工廠。
災難降臨,就在1945年2月14日晚上,德累斯頓照相機工廠被美軍炸毀,這是個災難。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
第三軍團占領了耶拿,本來打算讓工廠重新開工,可是由于Yalta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后退向西移,德國被一分為二,耶拿鎮和德累斯頓全部都由蘇軍占領,于是,在
巴頓撤出德累斯頓前,為了不讓將進占耶拿的蘇軍獲得和利用這一世界光學之都的技術和工廠,巴頓下令炸毀了德累斯頓照相機工廠的核心部分。美軍撤走的同時也帶走了蔡司公司的126名關鍵的管理人員和技師,在美國扶持的聯邦德國(西德)的
巴登-符騰堡的奧伯考亨(Oberkochen)重新建廠,Carl Zeiss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獲得了新生。蘇軍進占耶拿后,對于這個光學巨人的財富,前蘇聯當然不會不加利用,于是將大量的蔡司技術人員被轉移到了蘇聯的基埔市,作為戰爭賠償,蘇軍同時也拆除剩下94%的Carl Zeiss加工廠和制造廠。在基埔建立了Kiev照相機制造廠(所以俄羅斯鏡頭靠著搶來的技術至今還能在光學影像領域占有著一席之地)。但是德國人的技術好像搶不走,在耶拿大學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ona的LOGO很快又出現在了德累斯頓。但從此蔡司廠也因此一分為二。
東德的產品冠名為:Carl Zeiss Jeona(卡爾. 蔡司.耶拿)史稱"
東蔡"。西德的產品冠名:
Carl Zeiss史稱"西蔡"
其實東、西蔡在設計上都秉承了蔡司傳統,可是都標榜自己為是為蔡司正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這種競爭使得蔡司在
光學設計上得到了進一步的進步。
兩德統一后,東西德的蔡司廠又聯手經營。總部仍設在奧伯考亨,擁有員工3500名,同時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廠。這時的蔡司雙劍合壁,在廣泛的光學領域已經是第一強者。在135領域的Contax還尚有徠卡與之抗衡,但到了120的專業領域Carl Zeiss T*已經是稱雄天下,順我者昌,逆我這亡!哈蘇、祿徠使用
蔡司鏡頭才坐到江湖前2把交椅,瑪米亞、勃朗尼卡沒有蔡司支持就注定只能夾縫中求生存。
到了數碼時代,又是蔡司,使得原本是光學外行的sony搖身變成消費級dc業界的大佬之一。
和介紹徠卡相同,我們來認識一個人:保羅-魯道夫——鏡頭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設計師之一,一個對蔡司發展影響最大的一個人。1890 年,他設計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攝影鏡頭(Anastigmat),開創了蔡司廠鏡頭制造的新紀元。1896年魯道夫又發表了大名鼎鼎的
普蘭納(Planar)雙
高斯結構的鏡頭,對各種鏡頭像差都進行了出色的糾正。此后,世界各地生產的各種品牌的
標準鏡頭的設計(包括徠卡)無不受惠于普蘭納。1902年,他又設計出三組四片的"鷹之眼"——天塞(Tessar)鏡頭,結構雖然簡單,價格適中,成像質量卻驚世駭俗,明快銳利。大眾攝影里面就有一篇"百年天塞"的文章說的就是這個天塞及其衍生設計的鏡頭。1902年4月25日,柏林的皇家專利委員會將編號為142294的專利證書頒發給了Carl Zeiss Jena公司生產的以Tesser命名的鏡頭。自此一個輝煌的鏡頭家族開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