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主要內容要求。本試驗礦樣為攀礦尾礦的粗粒級部分.試驗前已對尾礦物理、化學性能進行測定,包括尾礦的固體密度、粒級組成、顆粒形態顯微分聽、顯微硬度和化學元素分析。磨損試驗系統的改裝,試驗環管中同時串接必ф50mm陶瓷復合鋼管、鑄石管、聚四氟乙稀管及普通鋼管試件,以便比較各種管材內壁的磨損程度。磨損實驗時.尾礦漿濃度Cw為45%;管內流速為1.6-1.7m/s;磨損實驗總時間為300h。
磨損試驗總時間為300h,分5次進行。每次試驗時間為60h,在卸下試件的同時進行換料。卸下的試件經清洗、烘干至恒重后稱量。從分析結果看出,試驗前后尾礦粒級組成變化不大。從表1、表2可以看出,1號陶瓷復合鋼管和2號陶瓷復合鋼管5次試驗均無磨損量,相反,其重量反而有所增加,300h的試驗累計重量增加值分別達到2.410g和2.032g.究其原因如下:試驗前對試件內壁進行觀察,發現每一個試件的內壁上都有不少蜂窩狀麻點和凹陷,這是試件加工所致,不能人為消除。因此當第一次60h試驗結束后,經清洗、烘干稱量,發現試件重量增加時,再一次對試件內壁進行察看,發現細顆粒礦漿枯接進蜂窩狀麻點和凹陷內部,人工無法清除,因此試件重量增加是在情理之中。另外,試驗后試件內壁表面光滑無結垢。經觀察,第1次試驗磨蝕后,試件內壁變得較為光滑,第2次試驗后變得很光滑,第3次至第5次基本上已無變化,說明陶瓷復合鋼管初始有微量磨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磨損越來越小并趨于零。可以這樣認為:在每次試驗中。試件內壁的磨損與試件內壁麻點和凹陷中粘接的礦粉相對比,磨損量大大小于粘接的礦粉量,因此,得到上述試件重量增加的結果。
同理,對鑄石管而言.試驗前對其試件內壁進行了察看,發現也存在少量小孔和凹槽等不平整的地方,因此,試驗時礦粉也會粘接到小孔凹槽和不平整之處,使之重量增加。
聚四氟乙烯管內壁加工平整光滑,試驗后試件有少量磨損、重量有減少屬正常情況。
A3鋼管內壁加工平整光滑,試驗結果與尖山鐵礦鐵精礦、梅山鐵礦鐵精礦磨蝕試驗結果。
因為攀礦尾礦磨蝕性強。因此,本次試驗結果,A3鋼管內壁平均年磨蝕深度為2.399mm/a是可信的,也是正確的。
由表可以看出,1號、2號陶瓷復合鋼管最為耐磨,鑄石管也很耐磨,聚四氟乙烯管較為耐磨,A3鋼管耐磨性能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