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背景 – 為何成立BCI?
棉花是全世界最重要、種植面積最廣泛的農作物之一。據估計,全球棉花種植面積近3500萬公頃,約占全球耕地面積的2.5%。世界上約80個國家大規模種植和生產棉花,其中,巴西、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美國、烏茲別克斯坦以及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國家是主要棉花生產國家。90%以上的棉農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種植面積不足2公頃。對棉農而言,棉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對棉花生產國而言,棉花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際棉業咨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 )估計,每年約有3億人口從事日漸增長的棉業。在全球最貧困的某些國家中,棉花是其數百萬人與全球經濟極其重要也是唯一的聯系。
但在全球范圍內,與棉花種植相關的各種負面的社會和環境影響破壞了棉業的可持續發展。人們尤其需要關注農場種植對人類和環境可能產生的嚴重影響。低效率灌溉技術,不良種植方法、農藥和化肥的不當使用都將對水資源的清潔、土壤肥力、人類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威脅。由于農藥使用不當導致人類健康和安全受損的事件已見諸媒體,此外,媒體上也出現了不少社會經濟方面的負面報道,包括惡劣的工作條件(特別是女性工人)、雇傭童工、強迫/抵押勞動,以及高投入成本、作物減產、延遲付款和/或過高利率造成的負債等。
改善棉花生產的社會和環境條件,對人們和環境健康,全球數百萬人口的生計和棉業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需大幅降低使用農業耕種土壤和水資源種植棉花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此外,棉花的種植和生產必須遵循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長期可持續性原則。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應該讓棉農和工人通過種植棉花就能維持。
千禧年發展目標與氣候變化
千禧年發展目標(以下簡稱MDG)是聯合所所有會員國家因應全球主要發展挑戰,承諾在2015年前,致力于實現的8個目標。BCI期望通過自身活動,極大地推動以下MDG的實現:消減極端貧困(MDG1)、普及教育 (MDG2)、促進兩性平等 (MDG 3)、改善產婦健康(MDG 5)、確保環境的可持續能力(MDG 7)以及全球合作促進發展 (MDG 8)。例如,遵循國際主要勞動標準是消減貧困(MDG1)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不徹底消除強迫勞動和剝削童工將無法推動經濟增長 (MDG 2)。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溫度、降水變化和極端天氣已經影響了全球農業。這些變化對于無法靈活應變的農民打擊最為沉重。這些農民可能是缺水地區中最貧窮,最邊緣化的農民。“良好棉花”生產扮演了雙重角色:幫助棉農提高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農藝方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應對能力意味著棉農及棉農群體能更好的適應氣候變化,同時在棉農中推動保護性耕作和其他隔離固碳或防止產生溫室氣體的種植方法,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BCI會員
BCI是非營利性會員制協會,它對任何參與或有興趣參與BCI活動、棉業供應鏈以及支持BCI使命的組織開放。其中包括:棉花生產組織、供應商和制造商、零售商和品牌,以及民間組織。棉業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參與對推動BCI尤其重要,這樣才能確保棉農生產的“良好棉花”能與市場掛鉤,并滿足市場對“良好棉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