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區土壤測試專業技術服務、重金屬農殘有害物質分析:
有關土壤有機污染物的化學吸附[5-6]和生物降解[7-8]的研究較多,但對有機污染物在土壤環境中其各種形態轉化和分布的報道較少。PCP 在土壤環境中的形態轉化和分布直接影響著其生物有效性和生物毒性[8-10],并影響PCP 在土壤生態系統中的環境行為與環境效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蚯蚓作為土壤中廣泛分布的無脊椎動物(占土壤總生物量的60%~80%),能夠通過不同途徑,比如生物積累[8]、排放氮素[9]等影響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然而,大部分研究主要關注有機污染物對蚯蚓的毒性[10-11],或關注老化作用對有機污染物在蚯蚓體內生物積累的影響[12-13],而研究蚯蚓對有機污染物的老化過程及其形態轉化影響的報道較少。研究蚯蚓對PCP 在土壤中的老化過程及其形態轉化影響對PCP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指導作用。本文將供試土壤進行輻照滅菌,以排除PCP受微生物降解的干擾,并在添加滅菌堆肥作為有機碳源的基礎上,主要研究不同品種蚯蚓對土壤PCP 老化過程中其形態轉化的影響,為進一步研究PCP 污土壤的生物修復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近期,湖南大米不時被檢出鎘超標,“魚米之鄉”光環被罩上一層陰影。事實上,土壤污染已成我國眾多地方的“公害”。很多業內專家認為,湖南的“鎘米”危機是一場遲早要來的危機。全國1/5耕地重金屬污染z89g88l5ysqw
湖南省地質研究所專家童潛明認為,我國土壤污染形勢已十分嚴峻。中國水稻研究所與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2010年發布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稱,我國1/5的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耕地涉及11省25個地區。在湖南、江西等長江以南地帶,這一問題更加突出。
童潛明認為,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成因,既有工業造成的點源污染,也有農業投入品濫用造成的面源污染。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首先來自于工業“三廢”。湖南是全國聞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有色金屬采選開發已有數百年,歷史包袱沉重。在衡陽常寧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涉重金屬企業密集地區,許多耕地早已不適合繼續耕種。來自農業的污染也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重要來源。目前全球每年進入土壤的鎘總量為66萬公斤左右,其中經施用化肥進入的比例高達55%左右。
對土地的“掠奪式”開發更加劇了重金屬進入土壤的步伐。近年來,出于對產量和經濟效益的追求,農民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土壤酸性急速飆升。湖南省權威部門統計顯示,由于不合理耕作、過度種植、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與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比較,目前湖南省耕地土壤pH值已由6.5降至6.0,30年土壤酸化程度相當于自然狀態下300年的酸化程度。“研究表明,土壤pH值每下降一個單位值,土壤中重金屬流活性值就會增加10倍。”
湖南省一位農業專家說,湖南是目前全國土壤酸化面積最大的一個省,全省耕地中有2/3存在不同程度的酸化現象。土壤酸化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增加重金屬在土壤中的活性使其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重金屬污染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