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全世界產能最大、工藝技術裝備最先進的,太原鋼鐵(下稱“太鋼”)從2012年就開始面臨經營狀況下滑的局面,2012年的總利潤從上一年的18億元銳減到10億元。此后,太鋼的利潤逐年遞減,到了2015年,鋼鐵行業整體低迷,這一數字突然變為負數。2015年太鋼年報顯示,該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近40億元。
巨額的利潤虧損,并沒有讓太鋼停止生產的腳步。太鋼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與化工行業不會動輒“停車”一樣,煉鋼高爐一旦停產,封爐再點火就要承擔巨額成本,據鋼鐵行業內部人士估算,這個過程可能要花費一兩千萬元。
目前的現實是,中國的產業集中度始終無法提升,導致地方中小鋼企遍布全國,這些直縫焊管廠家的規模又都相對較小,對鋼市空間“利潤點”的反饋性“掉頭”增產速度卻又是極其快——減產相對是“消極”而“緩慢”的,搶占市場先機卻是非常“積極”而“迅 速”的。東北證券研究員黃啟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不同類型的鋼鐵企業對于過剩產能的理解有層次差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鋼鐵行業某高層人士看來,還是需要提升直縫焊管廠家的集中度,最關鍵的就是引入破產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