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備原則
1.全過程控制原則。對醫院污水產生、處理、排放的全過程進行控制。
2.減量化原則。嚴格醫院內部衛生安全管理體系,在污水和污物發生源處進行嚴格控制和分離,醫院內生活污水與病區污水分別收集,即源頭控制、清污分流。
嚴禁將醫院的污水和污物隨意棄置排入下水道。
3.就地處理原則。為防止醫院污水輸送過程中的污染與危害,在醫院必須就地處理。
4.分類指導原則。根據醫院性質、規模、污水排放去向和地區差異對醫院污水處理進行分類指導。
5.達標與風險控制相結合原則。全面考慮綜合性醫院和傳染病醫院污水達標排放的基本要求,同時加強風險控制意識,從工藝技術、工程建設和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應對突發性事件的能力。
6.生態安全原則。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質,減少處理過程中消毒副產物產生和控制出水中過高余氯,保護生態環境安全
低負荷活性污泥工藝
低負荷活性污泥工藝曝氣池內質濃度較低,絲狀菌容易獲得較高的增長效率,所以是zui容易產生污泥膨脹。除了在水質和曝氣上想辦法外,zui根本和有效的是將曝氣池分成多格且以推流方式運行,或增設一個分格設置的小型預曝氣池作為生物選擇器,在這個選擇器內采用高污泥負荷,吸附部分有機物并消除有機酸。這個辦法不但有助于抑制污泥膨脹,并能有效的改善生化處理效果。在曝氣池內增加填料的方法也同樣在低負荷完全混合工藝中適用。
對于A/O和A2/O工藝可通過在在好氧段前設置缺氧段和厭氧段以及污泥回流系統,使混合菌群交替處于缺氧和好氧狀態,并使有機物濃度發生周期性變化,這既控制了污泥膨脹又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而交替工作式氧化溝和UNITANK工藝等連續進水的系統因為其本身在時間和空間上就有了實際上的“選擇器”,所以對污泥膨脹有著效強的控制能力。如果這兩種工藝發生污泥膨脹,則可通過調整曝氣控制溶氧量和控制回流污泥量來調節池內的污泥負荷及DO,通過一段時間的改善,一般能夠控制住污泥膨脹現象。控制污泥膨脹的方法和過程
污泥膨脹控制從2000年1月20日開始。由于膨脹的惡化及MLSS不斷增長,此時兩池的SV均已達到了90以上。
首先為保證出水效果,在停止曝氣前10min向SBR池投加氫氧(按1∶200的比例),通過其凝聚作用來提高污泥的壓密性以改善污泥沉降性能。在接下來的潷水過程中,將水位潷至潷水器所能到達的zui低位(潷水深度為原來的3倍),這樣在進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排出比由1∶4升至1∶2,使稀釋倍數降低,提高了質初始濃度。另外充分利用閑置期,將機動潛污泵投入SBR池中進行強制排泥(剩余污泥被排入閑置池中進行消化處理),同時疏通排泥管以確保每天的正常排泥。經過4個周期的運行,到22日泡沫現象雖未有明顯改觀,但各池SV均停止了增長。這說明對污泥膨脹原因的分析(http://www.chemdrug.com/sell/76/)是正確的,采取的措施是可行的。
通過繼續強制排泥使MLSS逐漸回落到3000mg/L左右,并縮短充水時間(由啟動1臺提升泵改為2臺),進一步提高質初始濃度,將曝氣時間減至6.0h增大了濃度梯度,避免了曝氣結束后污泥負荷過低而利于絲狀菌生長。到1月24日(氫氧停止投加),水面懸浮的黃褐色污泥已本消失,SVI亦緩慢下降(見圖2),出水COD降至120mg/L以下。鏡檢觀察到絲狀菌已明顯衰棘由叢生狀變為分散狀,部分單枝已折斷成散碎短枝。此時,泡沫量也開始減少,間或有水面露出。
通過充分利用SBR法本身操作的靈活性,及時有針對性地調整運行方式,僅10天左右就使污泥膨脹得到了控制。污泥膨脹問題是傳統活性污泥工藝運行過程中常常發生且難以杜絕的棘手問題,且90以上的污泥膨脹是由絲狀菌的過度生長造成的[1]。SBR法由于其間歇式的進水和反應方式,在時間上存在著很高的質濃度梯度,因而能有效地抑制絲狀菌的生長繁殖,被認為是zui不易發生污泥膨脹的活性污泥工藝,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的處理。那么SBR法在應用過程中是否一定不發生污泥膨脹呢?2000年1月,筆者在昆明制藥(http://www.chemdrug.com/)股份有限公司的廢水處理(采用SBR工藝)運行中就親歷了一次污泥膨脹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