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身體的 |
面值
|
單元
|
測試方法
|
密度
|
1.14
|
克/立方厘米
|
ISO 1183 |
粘度值(H2SO4(硫酸))
|
137 至 148
|
立方厘米/克
|
ISO 307 |
體積密度
|
674
|
克/升
|
ASTM D1895 |
水分含量
|
0.50
|
%
|
ASTM D6869 |
相對粘度2
|
45.0 至 51.0
|
|
ASTM D789 |
熱的 |
面值
|
單元
|
測試方法
|
熔點溫度
|
260
|
°C
|
ISO 11357-3 |
光學的 |
面值
|
單元
|
測試方法
|
黃度指數
|
-4.0
|
義
|
ASTM D1925 |
“自然既是中國生態文明愿景的核心,又與中國的氣候行動有著緊密聯系,”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對此評價,“這份報告表明,優先考慮自然的繁榮,并立即采取堅定的行動,可以確保我們的經濟、社會和氣候目標得以實現,同時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
企業因自然損失面臨多重風險
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自然與氣候中心大中華區總負責人朱春全博士對界面新聞表示,企業因自然損失而面臨的風險是多重的。
首先,所有企業都直接或者通過供應鏈依賴自然及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氣候調節、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等。自然損失,包括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崩潰,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各類生產活動,從而給企業帶來風險。在中國,農業、食品與飲料,供應鏈與運輸,能源和公共事業三大行業部門因自然損失而面臨大的風險。
然后,企業還將面臨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轉型壓力。公眾的消費觀念逐漸轉變,尤其在一次性塑料用品、野生動物消費等領域。評級機構也已開始將自然信息披露納入評估,機構投資者則要求企業對經營的環境風險承擔更多責任。
向自然經濟轉型商業潛力巨大
報告還指出,通過在三個關鍵社會經濟系統采納新的商業實踐,可以創造重要的商業機會。
這三個系統分別是: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基礎設施和建成環境;能源和開采。三個系統相互關聯,可釋放出尚未被挖掘的經濟潛力。
中國在此領域的潛力巨大——潛在收益占全球商業機會和新增就業機會的近20%。
朱春全對界面新聞表示,在向“自然受益型系統”轉型過程中,企業可能也會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是意識上的轉變。一些企業可能難以充分認識自然和生物多樣性與其商業運營的相關性,以及由自然損失帶來的風險。其次,企業可能會對如何做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開始、如何推進。后是資金上的挑戰。根據該報告,要把握三大系統自然受益型轉型蘊含的全部商業機會,需要國家在2030年之前每年投入5350億美元規模的資金。
全國人大會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副主任王毅表示,在實現碳中和、發展“新自然經濟”的過程中,中國將迎來一個系統性、結構性、持續性的轉型過程。時間僅有三四十年,充滿機遇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