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先確定計量器具的檢定、校準的要求。非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檢定方式,由企業根據生產和科研的需要,可以自行決定在本單位校準或者送其他計量檢定機構檢定、測試、校準。企業使用的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應當進行強制檢定。
2、選擇符合要求的第三方檢定機構。把儀器廠家的校準要求發給第三方校準機構,讓第三方校準機構確認是否具備校準能力。
對于校準是否被審核員認可,那要看定義的校準要求是否符合檢測標準/方法的定義,及校準參數的結果是否滿足檢測標準/方法中定義的規格。如果都滿足,現場審核員不會對其溯源活動產生疑問,頂多會對所選的校準機構(供應商的評估活動)的評估活動進行確認。由于校準機構同樣屬于實驗室,同樣受到CNAS認可規則的約束,校準機構不會冒風險出具不符合認可規則的校準報告。
3、在確定校準供應商的范圍是否符合實驗室的要求的時候,一般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設備名稱,計量參數與校準供應商的CNAS范圍對比。若被校準的設備不在校準實驗室的范圍內,那么通常會依據該設備所屬的屬性來計量。
1)機構需要或聲明的測量不確定度;
2)使用超出允許誤差限值設備的風險;
3)使用不滿足要求的設備進行測量時,機構采取糾正措施的代價;
4)設備的類型及其部件;
5)磨損和漂移的趨勢;
?6)制造商的建議;
7)使用的程度和頻次;
8)使用的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振動、電離輻射等);
9)歷次校準結果的趨勢;
10)與測量結果質量相關設備的重要性;
11)因設備未校準(不再具備溯源性)對后果風險的評估分析;
12)維護和維修的歷史記錄;
13)與其他參考標準或設備相互核查的頻次;
14)期間核查的頻次、質量及結果;
15)設備的運輸安排及風險;
16)質量控制情況及有效性;
17)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
一氧化碳(CO)氣體是一種無色、無味、無刺激、無法用五官感知的
一氧化碳的產生:一氧化碳是由燃料(如汽油、柴油、煤、木炭、煤氣、液化氣、天然氣等)燃燒不充分產生的。家中產生一氧化碳的主要原因:天然氣、煤氣、液化氣、燃油、煤炭的不完全燃燒;熱水器安裝不當,廢氣回流;煙筒、排氣管堵塞;密閉空間開著發動機、生火取暖,如在車庫開著發動機、冬天緊閉門窗生爐子取暖等等。
一氧化碳報警器是通過一氧化碳傳感器感應空氣中一氧化碳氣體的濃度轉變成電信號,電信號的大小跟一氧化碳的濃度有關。一氧化碳報警器按所使用的傳感器來分類,一般分為半導體一氧化碳報警器、電化學一氧化碳報警器、紅外一氧化碳檢測儀等,從測量靈敏度、精度、穩定性、抗交叉氣體干擾來說,性能的是紅外一氧化碳檢測儀,但比較昂貴適合實驗室使用,民用的一般為半導體和電化學的一氧化碳報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