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五星地震搜索機器人通過履帶擺臂驅動結構、原地360°靈活回轉及750mm通行寬度,實現了廢墟環境中“能進入、能機動、能突破”的救yuan目標,成為復雜地形下的高效探測工具。其設計邏輯圍繞“通過性優先”展開,兼顧越障能力與狹小空間適應性。
1. 履帶擺臂驅動:全地形適應的核心機制
機器人采用履帶+雙擺臂+四驅輪一體化驅動,核心優勢包括:
-
履帶抓地力強:高分子橡膠+抗拉纖維復合履帶,在廢墟瓦礫、沙地、泥濘等非結構化路面提供穩定牽引力;
-
雙擺臂主動調節:前后擺臂可升降,底盤離地高度從75mm提升至260mm,輕松跨越300mm障礙;
-
四驅輪協同動力:全地形通過性增強,攀爬42°坡道或樓梯殘骸無壓力。
2. 靈活回轉:原地360°轉向,破解狹小空間困局
機器人支持原地360°回轉,這一設計針對地震廢墟的“碎片化通道”場景:
-
轉向半徑為零:無需大范圍移動即可調整方向,適用于狹窄的廢墟縫隙、倒塌的建筑內部;
-
擺臂協同動作:通過履帶與擺臂的聯動,實現“扭動式”靈活轉向,適應不規則地形;
-
救yuan效率提升:減少“卡頓”時間,快速調整姿態以通過障礙或接近被困者。
3. 750mm通行寬度:兼顧通過性與負載能力的平衡設計
機器人750mm的通行寬度是針對廢墟救yuan的“黃金尺寸”:
-
通過性保障:可穿越倒塌建筑中常見的狹窄通道(如斷裂的樓梯、墻體裂縫);
-
負載能力兼顧:在保證機動性的同時,搭載生命探測儀、攝像頭、氣體傳感器等設備;
-
適應地下空間:地鐵隧道、人防工程等場景的標準通道寬度通常大于800mm,750mm設計可輕松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