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離聚物會影響催化劑漿料的微觀結構,繼而影響催化層結構(圖1a),這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s) 和水電解槽(PEMWEs)中已有研究證實。對于陰離子交換膜水電解槽(AEMWEs),雖然也有研究提出了類似效應,但文獻中尚未展示使用與不使用離聚物的催化層結構對比。其次,離聚物可將催化劑顆粒結合到電極基底(即膜或傳輸層)上,提供足夠的附著力以防止催化劑脫落或分層(圖1b)。最后,離聚物可作為帶電離子在催化層內及催化層與膜之間傳輸的通道(圖1c)。
對于在純水中運行的PEM系統,需要離聚物在催化活性位點與質子交換膜之間傳輸H?離子。AEMWEs通常也使用離子交換膜及相應的離聚物以提供陰離子在電解池內的傳輸通道。然而,AEMWEs常在使用支持電解質(如0.1?1 M KOH、KHCO?或K?CO?)的條件下運行,因為相比純水操作,其在性能(活性和穩定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由于支持電解質本身提供離子導電性,催化層內可能不需要離聚物來提供離子傳導,這引發了關于離聚物在AEMWE系統中的重要性和具體作用的疑問。
然而,這些動力學損失的改善在高于1 M KOH時變得有限,表明1 M KOH提供了足夠濃度的OH?反應物和順暢的離子傳輸路徑。RCL損失也隨著電解質濃度的增加而減少(圖4d),最顯著的改善發生在0.5和1 M KOH之間。0.1和0.5 M KOH的RCL相似,并且在MEA測試的典型實驗誤差范圍內被認為是等效的。這些結果再次表明,1 M KOH足以提供傳輸路徑并降低催化層中的電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