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格:70X70X20mm
電壓:DC12V三條線
電流:0.3A
型號:9BD12SC6-4
軸承:雙滾珠
品牌:三洋
框制:塑料
發展階段
第1階段
第1階段(1971—1973年)是4位和8位低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1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4004和Intel8008微處理器和分別由它們組成的MCS-4和MCS-8微機。ntel 4004是一種4位微處理器,可進行4位
二進制的并行運算,它有45條
指令,速度0.05MIPs(Million Instruction Per Second,每秒百萬條指令)。Intel 4004的功能有限,主要用于計算器、電動打字機、照相機、臺秤、電視機等家用電器上,使這些電器設備具有智能化,從而提高它們的性能。Intel 8008是世界上第一種8位的微處理器。
存儲器采用PMOS工藝。基本特點是采用PMOS工藝,集成度低(4000個晶體管/片),系統結構和指令系統都比較簡單,主要采用機器語言或簡單的匯編語言,指令數目較少(20多條指令),基本指令周期為20~50μs,用于簡單的控制場合。
第2階段
第2階段(1971—1977年)是8位中高檔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2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8080/8085、Motorola公司的M6800、Zilog公司的Z80等。它們的特點是采用NMOS工藝,集成度提高約4倍,運算速度提高約10~15倍(基本指令執行時間1~2μs),指令系統比較完善,具有典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和中斷、DMA等控制功能。它們均采用NMOS工藝,集成度約9000只晶體管,平均
指令執行時間為1μS~2μS,采用匯編語言、BASIC、Fortran編程,使用
單用戶操作系統。
第3階段
第3階段(1978——1984年)是16位微處理器時代,通常稱為第3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86/8088,Motorola公司的M68000,Zilog公司的Z8000等微處理器。其特點是采用HMOS工藝,集成度(20000~70000晶體管/片)和運算速度(基本指令執行時間是0.5μs)都比第2代提高了一個數量級。指令系統更加豐富、完善,采用多級中斷、多種尋址方式、段式存儲機構、硬件乘除部件,并配置了軟件系統。這一時期著名微機產品有IBM公司的個人計算機。8086和8088在芯片內部均采用16位數據傳輸,所以都稱為16位微處理器,但8086每周期能傳送或接收16位數據,而8088每周期只采用8位。因為最初的大部分設備和芯片是8位的,而8088的外部8位數據傳送、接收能與這些設備相兼容。8088采用40針的DIP封裝,
工作頻率為6.66MHz、7.16MHz或8MHz,微處理器集成了大約29000個晶體管。1981年IBM公司推出的個人計算機采用8088CPU。
1982年,英特爾公司在8086的基礎上,研制出了80286微處理器,該微處理器的最大
主頻為20MHz,內、外部數據傳輸均為16位,使用24位
內存儲器的
尋址,
內存尋址能力為16MB。80286可工作于兩種方式,一種叫實模式,另一種叫保護方式。
在實模式下,微處理器可以訪問的內存總量限制在1兆字節;而在保護方式之下,80286可直接訪問16兆字節的內存。此外,80286工作在保護方式之下,可以保護操作系統,使之不像實模式或8086等不受保護的微處理器那樣,在遇到異常應用時會使系統停機。80286在以下四個方面比它的前輩有顯著的改進:支持更大的內存;能夠模擬內存空間;能同時運行多個任務;提高了處理速度。80286的封裝是一種被稱為PGA的正方形包裝。PGA是源于PLCC的便宜封裝,它有一塊內部和外部固體插腳,在這個封裝中,80286集成了大約130000個晶體管。
1984年,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處理器為核心組成的16位增強型個人計算機IBM PC/AT。由于IBM公司在發展個人計算機時采用 了技術開放的策略,使個人計算機風靡世界。
最早PC機的速度是4MHz,第一臺基于80286的AT機運行速度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還自行提高速度,使80286達到了20MHz,這意味著性能上有了重大的進步。
IBM PC/AT微機的總線保持了XT的三層
總線結構,并增加了高低位
字節總線
驅動器轉換邏輯和高位字節總線。與XT機一樣,CPU也是焊接在
主板上的。
第4階段
第4階段(1985—1992年)是32位微處理器時代,又稱為第4代。其典型產品是Intel公司的80386/80486,Motorola公司的M69030/68040等。其特點是采用HMOS或CMOS工藝,集成度高達100萬個晶體管/片,具有32位地址線和32位數據總線。每秒鐘可完成600萬條指令(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MIPS)。微型計算機的功能已經達到甚至超過超級小型計算機,完全可以勝任多任務、多用戶的作業。同期,其他一些微處理器生產廠商(如AMD等)也推出了80386/80486系列的芯片。
80386DX的內部和外部
數據總線是32位,
地址總線也是32位,可以
尋址到4GB內存,并可以管理64TB的
虛擬存儲空間。它的運算模式除了具有實模式和保護模式以外,還增加了一種“虛擬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同時模擬多個8086微處理器來提供多任務能力。
80386DX有比80286更多的
指令,頻率為12.5MHz的80386每秒鐘可執行6百萬條指令,比頻率為16MHz的80286快2.2倍。80386最經典的產品為80386DX-33MHz,一般我們說的80386就是指它。
由于32位微處理器的強大運算能力,PC的應用擴展到很多的領域,如商業辦公和計算、工程設計和計算、數據中心、個人娛樂。80386使32位CPU成為了PC工業的標準。
1989年英特爾公司又推出準32位微處理器芯片80386SX。這是Intel為了擴大市場份額而推出的一種較便宜的普及型CPU,它的內部數據總線為32位,外部數據總線為16位,它可以接受為80286開發的16位輸入/輸出接口芯片,降低整機成本。80386SX推出后,性能大大優于80286,而價格只是80386的三分之一。
1989年,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80486芯片由英特爾推出。這款經過四年開發和3億美元資金投入的芯片的偉大之處在于它首次實破了100萬個晶體管的界限,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藝。80486的時鐘頻率從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40MHz、50MHz。
80486是將80386和數學協微處理器80387以及一個8KB的高速緩存集成在一個芯片內。80486中集成的80487的數字
運算速度是以前80387的兩倍,內部
緩存縮短了微處理器與慢速DRAM的等待時間。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采用了RISC(
精簡指令集)技術,可以在一個
時鐘周期內執行一條指令。它還采用了突發
總線方式,大大提高了與內存的數據交換速度。由于這些改進,80486的性能比帶有80387數學協微處理器的80386 DX性能提高了4倍。
第5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