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否有效,其關鍵在于管理信息系統是否完善,信息反饋是否靈敏正確、有力。靈敏、正確和有力的程度是一個管理制度或一個管理職能部是否有充沛生命力的標志,這就是現代管理理論中的
反饋原理。要“靈敏”就必須有敏銳的“
感受器”,以便能及時發現變化著的客觀實際與計劃目之間的矛盾。要“正確”,就必須有高效能的分析系統,以過濾和加工感來的各種消息、
情報、數據和信息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力”就是把分析整理后得到的信息化為主管人員強有力行動,以修正原來的管理動作,使之更符合實際情況,以期達到管理和控的目的。
進行這種控制活動的目的是設法使系統運行中所產生的偏差不致超出允許范圍而維持在某一平衡點上。
對管理來說,控制工作的目的不僅是要使一個組織按照原定計劃,維其正常活動,以實現既定目標;而且還要力求使組織的活動有所前進,有創新,以達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實現新的目標。也就是說,管理的五個職活動,通過信息反饋,形成了一個閉合回路系統。管理活動無始無終,一面要像控制論中的“控制”一樣,使系統的活動維持在一平衡點上;另一面還要使系統的活動在原平衡點的基礎上。求得螺旋形
卜升。全面質量管理中推行的PDCA 工作法,實際上就是體現了這個特點。
控制工作的存在意義
在現代管理系統中,人、財、物等要素的組合關系是多種多樣的,時變化和環境影響很大,內部運行和結構有時變化也很大,加上組織關系錯復雜,隨機因素很多,處在這樣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中,要想實現既定的標,執行為此而擬定的計劃,求得組織在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不進行控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控制工作的目的和作用
在早期的管理活動中,往往是通過財務審計來進行控制工作的。那時組織規模不大,涉及到的范圍較小,業務活動種類也比較簡單,所以進行務審計的目的是防止有限的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浪費或流失,并保障能得到最大的收益。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組織的活動規模越來越大,活動內容也增加廣日益復雜,因而控制工作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已不僅僅是務審計所能概括得了的。但盡管如此,財務審計仍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控制法。
在現代的管理活動中,無論采用哪種方法來進行控制工作,要達到的一個目的(也就是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要“維持現狀”,即在變化著的
外環境中,通過控制工作,隨時將計劃的執行結果與標準進行比較,若發有超過計劃容許范圍的偏差時,則及時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以使系統的動趨于相對穩定,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
控制工作要達到的第二個目的是要“打破現狀”。在某些情況下,變的內,外部環境會對組織提出新的要求。主管人員對現狀不滿,要改革,創新。要開拓新局面。這時,就勢必要打破現狀,即修改已定的計劃,確定新的現實目標和管理控制標準,使之更先進、更合理。
在一個組織中,往往存在兩類問題:
(1)經常產生的可迅速地、直接地影響組織日常經營活動的“急性問題( Acuteproblem);
(2)長期存在會影響組織素質的“ 慢性問題”(Chronicproblem)。
解決急性問題,多是為了維持現狀。而打破現狀,須解決慢性問題。在各級組織中,大量存在的是慢性問題,但人們往往只在意解決急性問題而忽視解決慢性問題。這是因為慢性問題是在長期的活動逐漸形成的,產生的原因復雜多樣。人們對于其存在已經“習以為常”,以至適應了它的存在,不可能發現或者即使是已經發現了也不愿意承認和解決。慢性問題所帶來的對組織素質的影響,而急性問題是經常產生的,對人的工作和利益會產生顯而易見的影響,故容易被人們發現、承認和解決。因此,要使控制工作真正起作用,就要像醫生診治疾病那樣,重點解決慢問題,打破現狀,求得螺旋形上升。
要打破現狀,解決慢性問題,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段時間就叫做“理突破過程”。例如,在企業管理中,要分析企業的產品質量,可以將產的優等品率作為考核評價指標之一。若一個企業要把產品的優等品率從原的80%提高到95%,就需要有一個過程。
盡管在日常活動中,控制工作的目的主要是前述兩個,但進行控制工的最佳目的是防止問題的發生。這就要求管理人員的思想應當向前看,把系統建立在前饋而不是簡單的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在應發生偏離的情況出現以前,就能預測到并能及時采取措施來加以防止。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控制工作在管理活動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
(一)控制工作的重要性體現在:任何組織、任何活動都需要進行控制。
這是因為即便是在制定計劃時進行了全面的、細致的預測,考慮到了各種現目標的有利條件和影響實現的因素,但由于環境條件是變化的,主管人受到其本身的素質、知識、經驗、技巧的限制,預測不可能完全準確,制出的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差,還會發生未曾預料到的情況。這時控制工作就起了執行和完成計劃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控制中產生新的計劃、新的目標和新的控制標準的作用。通過控制工作,能夠為主管人員提有用的信息,使之了解計劃的執行進度和執行中出現的偏差,及偏差的大小并據此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對于那些可以控制的偏差,通過組織機構,追究責任,予以糾正;而對于那些不可控制的偏差,則應立即修正計劃,使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