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火山噴發時噴出的巖漿冷凝而成的礦物巖石,多數為巖漿巖組成,質地疏松多孔。 又稱“火山巖”[1]。噴出巖作為盆地地層中的特殊巖性,具有與天然地震、斷層活動時空分布的同一性以及原位沉積、時間標定等一系列特性。 編輯本段分類 狹義的噴出巖即指各種熔巖[2]。熔巖具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噴出地表后揮發分逸散的熾熱熔融狀態的巖漿,又稱熔漿;一是指由熔漿冷卻凝固而形成的巖石。沒有冷卻的熔漿可以沿山坡或河谷流動,其前端多呈舌狀,稱為熔巖流。由于熔漿化學成分的差異,其粘稠性和流動速度亦不同,基性熔漿一般含SiO2較少,粘性小,流速大,酸性熔漿含有SiO2較多,粘性大,流速小。大面積的熔巖流冷凝而形成的巖石為熔巖被。熔巖冷凝過程中,由于巖石導熱性和地表形態的差異,可形成波狀熔巖、繩狀熔巖、塊狀熔巖、熔巖瀑布和熔巖隧道等各種形態。熔漿可以是在火山爆發時從火山口噴流出來,也可以是沿斷裂溢流出來。熔漿的化學成分不同,冷卻凝固后所形成的巖石也不同。基性的噴出巖為玄武巖,中性的噴出巖為安山巖,酸性的噴出巖為流紋巖,半堿性和堿性噴出巖為粗面巖和響巖。噴出巖多具氣孔、杏仁和流紋等構造。多呈玻璃質、隱晶質或斑狀結構。玻璃質的黑曜巖、珍珠巖、松脂巖、浮巖等噴出巖稱為火山玻璃巖。 廣義的噴出巖包括各種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火山碎屑巖主要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各種碎屑物堆積而成的,往往混有一定數量的正常沉積物或熔巖物質。 編輯本段歷史淵源 火山巖廣泛發育,主要有四個活動時期:即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第三紀,組成四個火山活動旋回,16個含火山地層。元古代火山巖分布在閩西北及閩西等地,石炭紀及晚三疊—早侏羅世火山巖零星見于閩西、閩中、閩北地區,晚侏羅—早白堊世火山巖廣泛分布全省,尤以東部地區最為發育,新生代火山巖分布零星,于閩南沿海地帶和閩西之明溪、寧化等地比較集中出露。 以晚侏羅—早白堊火山活動的強度和規模最大,出露面積達3.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31%,構成引人注目的浙、閩、粵火山活動帶之一部分。火山巖石類型有: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巖[包括潛(次)火山巖]及其相應的火山碎屑巖。在已知鈣堿質與堿質火山巖系列中,鈣堿質火山巖占主導地位,元古代屬鈣堿質,部分為堿質,古生代至中生代火山巖多屬鈣堿質,新生代玄武巖早期是鈣堿質,晚期屬堿質。火山噴發形式多樣,裂隙式、裂隙—中心式及中心式噴發均很發育;中生代之前以海相噴發占主導,中生代及新生代主要為陸相噴發,中生代陸相火山巖之巖相發育齊全,包括有爆發相、噴溢相、侵出相、火山通道相、潛火山相、噴發沉積相等。 中生代火山活動及其形成的火山構造明顯受區域構造控制,據其與區域構造關系,火山構造劃分為六個級別。以福建政和至廣東大埔一線為界,東部為閩東火山活動亞帶,西部為閩西火山活動亞帶,包括六個北東向(或北北東向)展布的火山噴發帶及一系列火山盆地、火山洼地、破火山組合體。火山構造類型有穹狀火山、層狀火山、破火山、盾狀火山、線形火山、火山噴發中心及爆發角礫巖筒等。 編輯本段類型與構成類型 火山巖(IgneousRock)由巖漿(Magma)直接凝固而成。高溫之巖漿在從液態冷卻中結品成多種礦物,礦物再緊密結合成火成巖。化學成分各異之巖漿,最后成為礦物成分各異之火成巖,種類繁多,細分之有數百種。如依其含矽量之高低做最簡明之分類,火成巖有酸性(Acidic)、中性(Intermediate)、基性(Basic),及超基性(Ultrabasic)四大類。同時火成巖之晶體,因結晶時在地下之深度不一亦有粗細之別;將此分別代表深淺之粗細做為礦物成分以外之另一分類依據,火成巖可分成如次之種類:晶體粗大之酸性火成巖為花岡巖(Granite),細小至肉眼不能辨識者為流紋巖(Rhyolite);晶體粗大之中性火成巖為閃長巖(Diorite)細小者為安山巖(Andesite);晶體粗大之基性火成巖為輝長(Gabbro),細小者為玄武巖(Basalt);晶體粗大之超基性火成巖為橄欖巖(Peridotite),此種火成巖無晶體細小者。晶體特大之火成巖統稱偉晶巖(Pegmatite),但應指明其為偉晶花岡巖、偉晶閃長巖,或偉晶輝長巖。此外,不論其成分如何,巖漿在地面凝固時通常不暇結晶。此等不結晶火成巖均為火山巖,或成塊狀無結構之玻璃,酸性及中性者成黑耀石(Obsidian)或浮石(Pumice),基性者成玻璃質玄武巖(BasalticGlass),或在噴發時破碎成火山角礫巖(VolcanicBreccia)或凝灰巖(Tuff)。 火成巖以巖基或巖脈形體侵入較古巖層,倘再穿至地面,則成火山。火成巖不僅為一切其他巖石之原料及多種礦產之母體,且為全球水分之來源。構成 巖漿巖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巖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巖石,稱為侵入巖。侵入巖固結成巖需要的時間很長。據估算,一個2000米厚的花崗巖體完全結晶大約需要64000年;巖漿噴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巖石稱為噴出巖。噴出巖由于巖漿溫度急聚降低,固結成巖時間相對較短。1米厚的玄武巖全部結晶,需要12天,10米厚需要3年,700米厚需要9000年。可見,侵入巖固結所需要的時間比噴出巖要長得多。 黏度也是巖漿很重要的性質之一,它代表著巖漿流動的狀態和程度。巖漿中SiO2的含量對黏度影響最大,其次是Al2O3,Cr2O3,它們的含量增高,巖漿黏度會明顯增大。酸性巖中SiO2,Al2O3的含量很高,因此,黏度也最大;溶解在巖漿中的揮發份可以降低巖漿的黏度、降低礦物的熔點,使巖漿容易流動,結晶時間延長;此外,巖漿的溫度高,黏度相應變小;巖漿承受的壓力加大,巖漿的黏度也增大。 巖漿巖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結構和構造特征,比如噴出巖是在溫度、壓力驟然降低的條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巖漿中的揮發份以氣體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氣孔狀構造。當氣孔十分發育時,巖石會變得很輕,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巖。如果這些氣孔形成的空洞被后來的物質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狀構造。巖漿噴出到地表,熔巖在流動的過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動的痕跡,有時好象幾股繩子擰在一起,巖石學家稱之為流紋構造、繩狀構造。如果巖漿在水下噴發,熔巖在水的作用下會形成很多橢球體,稱之為枕狀構造。可見,這些特殊的構造只存在于巖漿巖中。 巖漿巖不論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它們和周圍的巖石之間都有明顯的界限。如果巖漿沿著層理或片理等空隙侵入,常形成類似巖盆、巖床、巖蓋等形狀的侵入體,它們和圍巖的接觸面基本上和層理、片理平行,在地質學上稱為整合侵入;如果巖漿不是沿著層理或片理侵入,而是穿過圍巖層理或片理的斷裂、裂隙貫入,這種情況形成的侵入體被稱為不整合侵入體。人們通常所說的巖墻,就是穿過巖層近乎直立的板狀侵入體,厚度一般為幾十厘米到幾十米,長度可以從幾十米到數十公里,甚至數百公里。 由于巖漿巖和圍巖有很密切的接觸關系,因此,圍巖的碎塊常被帶到巖漿中,成為巖漿的捕虜體。但是生物化石和生物活動遺跡在巖漿巖中是不存在的。 在巖漿從上地幔或地殼深處沿著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殼形成侵入巖或噴出到地表形成噴出巖的過程中,由于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巖漿的性質、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也隨之不斷地變化.
鄭州達星公司聯系電話:0371-64590007 王經理13526577007 網址:www.dxsc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