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肅螺桿空壓機潤滑油、蘭州螺桿空壓機潤滑油
共性技術創新體系缺位
產業部門科研院所改制后,首先考慮生存,追求短期效益,失去了行業技術歸口所的作用,削弱了科研院所對行業共性技術和基礎的研究,造成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缺位。
目前,有些企業雖然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但大多形同虛設,只能應付企業生產中的工藝提高和產品改進,加之人力資源管理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許多企業缺乏對自有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培養和重用,創新政策不到位,扼制了這部分人員的創新積極性,而無力進行超前技術開發和研究,企業還難以擔負起創新主體的功能。
產學研的聯盟、用戶和制造商的聯盟、同行企業間的聯盟,由于缺乏有效的組織合作機制,對于那些需要多個組織、許多科技人員合作完成的創新項目,很難結成創新戰略聯盟。
我國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與再創新的進程緩慢,靠市場經濟難以彌補的共性技術研究缺位,這些都反映出我國科技資金管理混亂和科技管理部門的作用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
石化工藝技術研究開發力量薄弱
石油化工是流程工業,生產工藝性強,很多工藝技術是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出來的專利技術,這些工藝技術的開發,必須通過小試、中試直到工業性試驗,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真正應用于工程中去。而許多特殊的工藝過程需要專門設計的設備(專利設備)來實現。以往我國在引進國外先進工藝流程建設工程項目時,不得不同時引進專用工藝設備和專利設備,如一些反應設備、工藝氣體空壓機、化工專用泵等。設備是為工藝服務的,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工程設計與設備研制是相互脫節的,工藝參數不確定,設備無法設計、制造。20多年來,我國建設石油化工裝置的工藝設計基本上都是引進的,所以成套裝備也幾乎是全部引進。以大化肥成套裝備為例,我國先后從國外引進了32套大化肥成套裝置,其中工藝技術各不相同,為之配套的裝備也各不相同。我國原有的18套乙烯裝置,其工藝技術也基本都是引進的。石化工藝技術研究開發力量薄弱,是制約石化裝備國產化的瓶頸。
產品開發與用戶的工藝研究開發相互脫節
由于體制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石化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開發與用戶的工藝研究開發相互脫節,制造企業缺少與用戶的溝通,對相關設備在用戶裝置中的配置規律和使用要求缺乏研究。石油化工工藝的開發周期比較長,石化裝備制造企業不能了解用戶部門的工藝研究時間表,對用戶的工藝開發研究難以跟蹤,不能開展針對性的設備制造研究。另外,這種跟蹤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投入后是否能得到產出也難以預期,所以一般制造企業不愿意跟蹤或無能力跟蹤。一旦工藝研究成熟,需要設備為之配套時,制造企業感到時間緊,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還未解決,而處于被動的局面,造成國外產品大批涌入國內。以煤液化工藝技術為例,我國煤炭研究院在30多年前就開展了煤的液化工藝技術研究,并從美國、日本引進兩套小試裝置,我們的制造企業無人問津,更沒有一個企業跟蹤研究開發其產品。如果制造企業當時能及時跟蹤其工藝并開展設備的研究與開發,那么今天我國新上的大型煤液化裝置所需的設備就可以派上用場,不必再從頭開始研制或大量進口了。工藝與裝備相脫節,阻礙了石化裝備國產化的步伐。
產業投融資體制缺位
產業投融資體制一直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較為滯后的一個環節。裝備制造業目前引入資本金的渠道包括:上市、引進戰略投資、銀行貸款和國債項目資金等,由于大多數企業資信度低,這些方式實現難度大(上市、引進外部投資),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資本結構(商業貸款、國債項目)。這種投融資體制的缺位對石化裝備制造業發展、壯大形成了制約。
另外,我國石化裝備制造企業總體上具有兩個顯著財務特征:一是利潤普遍偏低,企業難以形成自身的積累能力,這種現象反映了我國石化裝備制造業現階段的基本現狀。二是企業財務結構不合理,資本金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補充機制。企業的不良債務、歷史欠稅、待支付的轉制成本等都困擾著企業的發展,過高的負債率侵蝕了企業的贏利能力,損害了企業的信用結構,使企業在籌措長期資金方面舉步維艱。而國外大公司與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形成鮮明對比,外國跨國公司一般具有較強的資本運作能力。如GE、西門子、日立這樣的跨國集團憑借強大的資金實力,可以輕易調動巨額資金,控股、收購其它企業,然后對資產進行整合、包裝,再拿到國外或國內的資本市場進行套現,賺取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