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水的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的互動關系地球上絕大部分的水處在不停運動之中。脈沖布袋除塵器要是在太陽照射下,海面、湖面以及地表面的水被大盆蒸發到上空凝結成云,云隨風在整個大氣圈下層運動。隨著云的運動,大部分海面上形成的水蒸汽會被輸送到陸地上空。空中水蒸汽遇冷以降水的形式回到地球表面,其中降落在陸地上的水逐漸匯集.形成地表和地下徑流并相互補給。最后流人大海。隨后,海洋和防地表面的水再被燕發,又回到空中,往復不斷地進行著水文循環。水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中的這種循環模式被稱為水的自然循環。地球上的生命活動時時刻刻影響著水的自然循環。人類從大自然取水.供自己生產和生活使用,然后將用過的水排放,使之重新回到大自然中。水的這一循環過程被稱為水的社會循環。水的社會循環和自然循環的關系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水的社會循環實際上是水自然循環的一部分,是水自然循環的旁支。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 x 10"m',人均不足2300m'.是人均水資游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達到16億高峰時.人均水資源盆將下降到1700m,左右,我國將臨近用水緊張國家的邊緣。2005年國家環境質量公報,國家環境監測網七大水系的411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好于11類可以作為集中供水水源的河段不足50%;28個國控重點湖(庫)中.滿足II類水質的湖(庫))2個,占7%;劣V類水質湖(庫)占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水質均為劣V類,主要污染物為總氮和總磷。水環境的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很多城市不僅面臨資源型缺水,而且同時面臨著水質型缺水。隨著經濟的待續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國水資源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將會更加緊缺。水資源緊缺與水污染加劇的水危機在我國一些城市已經凸現。面對這種嚴峨態勢,課題組剖析了我國水危機的成因,并比較了中外水環境演變的歷史規律,提出“水環境恢復與社會用水健康循環”的理念。研究從水的自然水文循環和水的人類社會循環規律及其互動關系入手.用大量事實證明了當前高開采、高污染、高排放的線性水資源利用模式是造成我國水環境劣化和水危機的重要原因。水資源的開采利用基本是“XA取水,粗獷用水一污染排放”的單向開放型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