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橡膠的歷史:
【絕緣膠墊小知識】 1493年,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率隊初次踏上南美大陸。在這里,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種游戲,唱著歌互相拋擲一種小球,這種小球落地后能反彈得很高,如捏在手里則會感到有粘性,并有一股煙熏味。西班牙人還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濃稠的液體涂在衣服上,雨天穿這種衣服不透雨;還把這種白色濃稠的液體涂抹在腳上,雨天水也不會弄濕腳。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膠的彈性和防水性,但并沒有真正了解到橡膠的來源。
【絕緣膠墊小知識】 1693年,法國科學家拉康達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這種小球,科學家和軍人思維和眼光是不同的,追根尋底調查這種小球,才得知這種小球是砍一種印地安人稱為"橡膠"的樹而流出的濃稠液體缺制造的。
【絕緣膠墊小知識】 1736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敏從秘魯帶回有關橡膠樹的詳細資料,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記略》,書中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采集乳膠的方法和橡膠的利用情況,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絕緣膠墊小知識】 1763年,法國人麥加發明了能夠軟化橡膠的溶劑。
【絕緣膠墊小知識】 1770年,英國化學家普立斯特勒發現橡膠能擦去鉛筆字跡。
【絕緣膠墊小知識】 1823年,英人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樣把白色濃稠的橡膠液體涂抹在布上,制成防雨布,并縫制了"馬金托什"防水斗蓬,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
絕緣膠墊的規格
(1)按照電壓等級可分5kv,10kv,15kv,20kv,25kv,30kv,35kv;
(2)按顏色可分為:黑色絕緣膠墊,紅色絕緣膠墊,綠色絕緣膠墊,黑綠復合絕緣膠墊
(3)按厚度可分為:2mm,3mm,4mm,5mm,6mm,8mm,10mm,12mm。
應儲存在干燥通風的環境中,遠離熱源,離開地面和墻壁20cm以上。避免受酸堿和油的污染,不要露天防止避免陽光直射。
外觀:斑痕或凹凸不平:深度或高度不得超過膠墊厚度公差;
氣泡:每平方米內,面積不于1cm2的氣泡不超過5個,任意兩個氣泡間距離不小于40mm;
雜質:深度及長度不超過膠墊厚度不小于40mm;
邊緣不齊或海綿狀:寬度不超10mm,長度不超過膠墊總長的1/10;
裂紋:不允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