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湖北鄂州供電公司搶修班員工劉成迅速響應低壓配網阻抗預警系統的通知,成功處理了農科所一組2號臺區4分支箱的異常情況。這一高效的故障處理背后,是國網湖北電力在配電網運維管理上的重要創新——拓撲-阻抗推演技術的應用。
低壓配電網因其分支節點眾多、結構復雜,傳統的人工查找故障方式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難以保證準確性。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湖北電力科學研究院成功研發了基于最小化采集的拓撲-阻抗推演技術,為配電網精準畫像,極大地提升了運維效率和故障定位精度。
該技術通過僅依靠臺區出口和客戶末端采集的電壓、電流數據,即可生成完整的臺區“地圖”,無需安裝大量傳感器。運維人員可以通過遠程查看臺區各節點的數據,實時掌握配電網的運行情況。而搶修人員則能夠根據該技術精確定位的故障信息,結合移動作業終端上的準確拓撲圖,迅速到達故障點并完成搶修工作。
“過去,我們更新配網拓撲圖需要人工現場勘查或部署大量傳感器,耗時費力且成本高昂。”湖北電科院配網技術中心配電自動化室主管雷楊介紹道,“而現在,拓撲-阻抗推演技術讓拓撲更新和故障預警實現了自動化,且無需新增采集單元布點,大大節省了時間和成本。”
今年5月,湖北電科院成功研發了“拓撲-阻抗推演技術”及相應的APP,并在鄂州電網進行了試點應用。試用期間,該技術成功繪制了與實際電網線路情況完全一致的多級分支拓撲,并通過末端采樣逐步推導出臺區的全量采樣數據。結果顯示,單個臺區的傳感器部署成本降低了40%以上,運維人員繪制單臺區拓撲圖的平均時間節省了5小時。
未來,湖北電科院計劃將這一技術在武漢、襄陽等地進行規模化應用,并探索其在故障定位、設備預警和供電質量提升等方面的深度應用。這一創新技術的應用,不僅為配電網的智能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提升電網運維效率、保障電力供應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拓撲-阻抗推演技術的成功應用,國網湖北電力展現了其在智能電網建設方面的前瞻性和創新力。這一技術的推廣和深化應用,有望在全國范圍內產生示范效應,推動電力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