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固定方式核心原理
T 型槽試驗平臺的固定核心是 “槽體限位 + 附件鎖緊” 的組合機制:利用 T 型槽的倒梯形截面結構,使專用緊固件(如 T 型螺栓)能從槽口放入后橫向卡緊,無法向上脫出,再通過螺栓與壓板、支承架等附件的配合,將工件 / 設備的重力與鎖緊力轉化為穩定的摩擦力和壓力,實現全方向定和位。這種設計既保證了固定的牢固性,又因槽道均勻分布,可靈活調整固定的點位,適配不同尺寸、形狀的固定需求,且全程不損傷平臺工作面。
二、核心固定附件及適配場景
1. 基礎固定附件(通用場景)
T 型螺栓:核心緊固件,按槽寬分為 14mm、18mm、22mm 等規格,與 T 型槽精的準適配,螺栓頭部為梯形結構,放入槽內后旋轉 90° 即可卡緊,尾部搭配螺母實現鎖緊。適用于大多數中小型工件、設備的直接固定,承載能力按材質分為 8.8 級(承載≤50kN)、10.9 級(承載≤80kN)。
壓板組件:含平壓板、角壓板、壓板等類型,通過 T 型螺栓穿過壓板預留孔,將壓力傳遞至工件表面。平壓板適用于平整工件頂面固定,角壓板適配工件邊角或側面定和位,壓板可避讓工件凸起結構,避免壓傷精的密表面。
調整墊鐵:配合壓板使用,材質為鑄鐵或淬火鋼,厚度規格 0.5-20mm,用于填補工件與壓板之間的間隙,確保壓力均勻傳遞,防止局部受力過大導致工件變形或固定松動。
2. 精的密定和位附件(高精度場景)
定的點銷 / 定和位棒:插入平臺預設的定和位槽或 T 型槽內,一端凸出于工作面,通過與工件的定和位孔、卡槽配合,限制工件的水平移動和旋轉,定和位精度≤±0.02mm。常用于電機試驗、工裝裝配等需要重復定和位的場景,可快速校準工件基準位置。
刻度定和位塊:帶有毫米級刻度的滑塊式附件,卡入 T 型槽后可鎖定,通過刻度標識精的準控制工件間距,適配多組件聯動臺架(如多工位檢測平臺)的同步定和位。
3. 重型 / 特殊場景附件
支承架組件:包括第的一支承架、第的二支承架、第三支承架等,通過底部螺栓與 T 型槽固定,上部可通過調節件調整高度(調節范圍 0-50mm),增和大與重型工件的接觸面積,分散壓力。適用于連鑄機扇形段、大型機床床身等超重工件(重量≥5t)的固定,避免平臺局部過載變形。
行走輪 + 壓板組合:行走輪卡入 T 型槽內,可帶動走臺架、移動工裝等沿槽道滑動,調整至作業位置后,通過壓板與 T 型螺栓配合鎖定,兼顧移動靈活性與固定穩定性,常用于大型設備維修、長距離裝配場景。
三、標準固定操作流程(通用步驟)
1. 固定前準備
檢查 T 型槽工作面及槽內清潔,無鐵屑、油污或雜物,必要時用毛刷 + 中性清潔劑清理,確保附件與槽體貼合緊密。
匹配附件規格:根據槽寬選擇對應 T 型螺栓(如 18mm 槽寬適配 M16 T 型螺栓),確認螺栓、壓板無變形、螺紋無滑絲,定和位銷與工件定和位孔間隙≤0.03mm。
預調整工件:將工件平穩放置在平臺工作面,初步校準位置,避免工件邊緣與 T 型槽槽口碰撞,預留壓板安裝空間(≥10mm)。
2. 核心固定步驟
安裝緊固件:將 T 型螺栓從槽口放入,沿槽道滑動至目標位置,旋轉 90° 卡緊;若使用支承架,需先固定支承座,通過調節件調整支承高度,使支承面與工件貼合,水平度偏差≤0.05mm/m。
加壓鎖緊:放置壓板與調整墊鐵,確保壓板兩端受力均衡(單邊懸伸≤20mm),用扳手緩慢擰緊螺母,緊固力矩按螺栓規格控制(M16 螺栓力矩≤45N?m,M20 螺栓力矩≤60N?m),避免過度擰緊導致 T 型槽變形或工件損傷。
復核定和位:固定后用百分表檢測工件水平度、垂直度,確認無松動(位移量≤0.01mm);若為動態試驗場景(如振動試驗),需施加模擬負載后再次復檢,防止振動導致松動。
3. 拆卸流程
分步卸載:對稱擰松 T 型螺栓螺母,釋放壓力,避免單側突然卸載導致工件偏移。
取出附件:旋轉 T 型螺栓 90°,沿槽口取出,若有定和位銷、支承架等,需先移除上部工件,再拆卸附件,避免附件碰撞平臺工作面。
清潔復位:清理槽內殘留雜物,涂抹少量二硫化鉬鋰基脂防銹,將附件分類存放。
四、關鍵注意事項
受力均衡原則:固定的點需沿工件重和心對稱分布,重型工件固定的點間距≤500mm,避免單點受力導致工件傾斜或平臺變形。
禁止違規操作:不得使用尺寸不符的螺栓(如 14mm 槽寬強行安裝 M16 螺栓),不得直接在 T 型槽內焊接工件,不得過度擰緊螺栓(力矩超過標準 1.5 倍易導致槽口開裂)。
動態場景防護:振動試驗、加載試驗等動態場景,需在螺栓螺母處加裝防松墊圈,每 30 分鐘復檢一次鎖緊狀態,防止振動導致松動。
精度保護:固定過程中避免用鐵錘敲擊壓板、定和位銷,若需調整工件位置,需先松螺栓再移動,禁止硬撬工件導致平臺精度受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