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安思危”一直是中國人常用來告誡從政者的最常用的一個詞,出自《左傳》。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等十二國聯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得到了晉國的同意,其余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鄭國為了表示感謝,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其中有:著名樂師三人、配齊甲兵的成套兵車共一百輛、歌女十六人,還有許多鐘磬之類的樂器。晉國的國君晉悼公見了這么多的禮物,非常高興,將八個歌女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說:“你這幾年為我出謀劃策,事情辦得都很順利,我們好比奏樂一樣的和諧合拍,真是太好了。現在讓咱倆一同來享受吧!”可是,魏絳謝絕了晉悼公的分贈,并且勸告晉悼公說:“咱們國家的事情之所以辦得順利,首先應歸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們齊心協力,我個人有什么貢獻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樂的同時,能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魏絳這番遠見卓識而又語重心長的話,使晉悼公聽了很受感動,高興地接受了魏絳的意見,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居安思危和憂患意識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國家一條很重要的政治經驗。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說的也是這種憂患意識。縱觀中國歷史,居安思危的,一定是比較有作為的,在居安思危的管理者統治的朝代也一定是比較昌盛的,反之則衰、則敗、則亡。
翻開歷史長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國家如此,企業更是如此,在現代企業管理方面,企業也一定要有憂患意識。因為無論企業處于什么發展階段都要對未來可能遇到的風險作出預警方案,“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對于企業來說也有深刻的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