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可調整床的起背下肢康復床
1.肩關節屈曲,內收,內旋的訓練
(1)屈曲位,患兒仰臥,術者一手握前臂,沿身體中線慢慢上舉,接近耳朵為止,反復操作。
(2)內收位,仰臥位或坐位,一手握上臂,另一手握前臂,沿水平方向移至90°時(外展),手心朝上方再繼續上移,直至耳根部,反復操作。
(3)內旋位,坐或仰臥位,術者一手按肩,另一手握其腕部將肘關節屈曲后,做外旋下壓動作,反復操作。
(4)上肢負重訓練,啞鈴操,棒操,拉沙袋訓練,增加上肢肌力,擴大關節活動范圍,恢復運動功能。
(5)舉臂摸肩,叉腰挺胸訓練。
2.肘關節屈曲的訓練
(1)主動、被動肘關節的屈伸運動,,伸展位固定。
正早期使用電動站立床是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長期臥床過渡到站立的方法,可以預防體位性低血壓,提高下肢負重、平衡能力和軀干控制等[1]。由于偏癱患者下肢力量不足、張力過高或模式異常等原因,常出現異常步態。許多偏癱患者對下肢的恢復不僅滿足于步行能力的提高,更希望改善步態以利于回歸社會。我科在原有使用電動站立床的基礎上,積極探討新方法來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步態
脊髓損傷患者起立床訓練中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對策
正脊髓損傷(SCI)是臨床上很常見而且致殘率極高的傷病。患者病后在相當長時間內、甚至終身癱瘓在床。由于長期臥床,易引起全身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壓瘡以及泌尿系感染、結石等并發癥,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而起立床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維持脊柱、骨盆及下肢的壓力負荷,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的有效手段。
使用時,先將電動起立床呈平躺位,將患者躺于其上,在胸部和腿部各綁,將起立床緩慢升起,初次約升至30度左右,觀察患者是否適應此高度,擺正患者站立姿勢,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和血壓,若血壓下降或表情痛苦,便將起立床放平休息。在電動起立床上每天可站立2次,每次30分鐘,在患者適應此角度之后,可將起立床每次以5度的速度調整。在患者站立過程中必須有家屬在床旁陪伴,以防止患者跌倒。患者站床時間結束后,將電動起立床放平,不要急于讓患者下床,先讓患者在起立床上躺著休息10分鐘,防止患者體位性低血壓。
可調整床的起背下肢康復床